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陶晶孙是前期创造社自我小说流派中的重要作家,他的自我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地苟同于其他创造社的作家,有着日本文化的“原汁原味”,而且对新感觉派的技巧运用也是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具有精神自传色彩,也是他文化人格的自我型构过程。商州成全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从《浮躁》到《秦腔》,作家以自我写作的身份和姿态来书写乡土,饱含着赤子贾平凹对乡土和农民的大爱与大恨,交织着作家自救与他救的双向文化人格。三十余年的乡土写作生涯正是贾平凹文化人格的型构过程,农民作家的写作身份承担着拯救自我与告慰那行将被遗忘的乡土以及承受着被撕裂的人生伤痛的人们的责任使命,具有人情与文情相一致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经历了80年代启蒙理想的幻灭之后,都急切需要对自我身份再次认同和确认。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主要表达载体。九十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多元化状态,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无论是张承志等人对"清洁的精神"的呼唤,余秋雨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追问与不舍,还是周涛等人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独特感受与称赞,均是以散文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中国问题"的个性书写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在90年代社会文化景观中投射了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复杂印记。  相似文献   

6.
由于降低了政治的引力与民族意识的集成。前期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的活动是一个逐渐脱轨与离散的过程。在他们身上,既有刚到日本时由于新的反应语境与既存人格范型断裂所导致的行为、心态上的紊乱,又有在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刺激后通过行为习得发生的新型文化人格心态的聚合;但是中日近代文化发展序列上的错位,使他们在民族性与个人性之间的偏差中,承受着无法自我认同的焦虑与困惑。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7,(4):91-96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沉默》依据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宗教主题小说改编。在小说与电影中,创作者均用大量笔墨书写、呈现神甫洛特里哥视野中的神圣风景——大海,将"海的沉默"视为"神的沉默"回应主题。结合基督教在日传播史、"文学—电影"改编中的神圣风景与殉教,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下艺术作品中风景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建构的神圣风景承担着异质文化间沟通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独特的"个人化写作"的作家,他对日俄小说的广泛涉猎、过人的文学感受力和细腻敏感的精神气质,通过对自我欲望的真诚袒露,触及了人类隐秘的情欲体验,并赋予这种体验以弱国子民的社会身份认同和两性之间的性别认同。不管是从题材还是从叙述层面上来看,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书写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在整个中国情爱书写传统中更是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春秋岁月》是美籍华人陈香梅的自传,也是一部华裔女性张扬自我个性的颂歌。作者以独特的身份进入美国社会,又以卓越的才智、超人的见识与能力活跃于美国政坛,成为联系中关关系、大陆与台湾桥梁的成功华裔美国人。自传完成了自我身份的书写与转变,更突破自我书写格局,在女性个体的独特视角下,展开广泛视野中异彩纷呈的叙述,其张扬的个性,敏锐的洞见,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怀,为亚裔女性走向世界,参与世界政治活动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1.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12.
英国当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书写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这部半自传体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写了女主人公珍妮特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对自我同性倾向的认同而遭受到了来自教会、家庭以及男权社会的压制,为追寻自我和真爱最终走上了与家庭、教会决裂的道路。本文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探讨女主人公珍妮特如何在宗教教义森严、男权文化霸权的环境中,大胆地认同自己的性别倾向,最终实现自我追寻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14.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对我国的创造社作家有着很深的影响,许多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岛崎藤村作品风格的影子。文章所阐述的就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岛崎藤村对我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麦芒是中国微型诗群和昭通作家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短小精悍但包罗万象。自1979年至今,麦芒一直致力于对身边风景的欣赏与书写,为微型诗歌创作留下许多美丽的风景,通过梳理麦芒近几年的诗歌创作,可以从其诗歌中发现和领悟三个层次的风景美。首先是现实的风景之美,其次是心灵风景之美,此外他的诗歌中还有"归来"依然是风景的秀美景观。  相似文献   

16.
在"自我"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此后虽然出现了对政治小说再评价的动向,但其地位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文学史的书写内容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会不同。在"自我"文学史观被摈弃的今天,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前期创造社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文学批评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性,认为情绪是文学的本质。情绪表现是创造社小说的一致倾向,小说形态显示出许多非传统和现代化的特质,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创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分成两半的子爵》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寓言小说。在战争的戕害下,小说主人公梅达尔多子爵进入阈限之中,成为非此非彼的阈限人,不得不面临社会关系的坍塌与自我身份的失落。小说通过书写梅达尔多子爵在阈限之中的挣扎与自救,试图为以梅达尔多子爵为代表的遭到现实侵蚀与割裂的身份失落者寻求一条自我疗愈之道。《分成两半的子爵》蕴含深刻的社会历史维度,展现作家对现代性情境下个体身份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远山淡影》中,回忆叙述中叙述者的自我分裂是造成小说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的分裂代表日本传统文化观念与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作为移民的叙述者在文化隔阂下对本土民族身份的重新认识和回归是自我分裂的原因,也是自我救赎的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以分析小说的第一叙述者克劳蒂亚·迈克迪在文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对克劳蒂亚与佩科拉的对比分析,突出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同时,两个女孩对于自我命运的不同对待也体现了作者莫里森以作家特有的敏感和忧患,呼吁广大黑人民众秉持黑人质朴本性,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重建黑人种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