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藩属体系下的礼仪之争——老官屯和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官屯和约是乾隆朝中缅冲突期间,清缅双方于1769年在缅甸老官屯签订的和平协议。本文考察了和约的背景,指出清缅双方都有和平愿望,在战场上难分胜负的情况下,前方将帅才开始和谈,并对和谈的过程进行了考辨,提出和约内容实际包含了双方恢复传统友好关系、互相遣返战俘、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恢复贸易。和约不被遵守的根本原因,在于缅王不愿意接受和清王朝的宗主-藩属关系。传统时代王朝追求的中国中心的礼制秩序,常常对边疆的经济社会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其势力进入西南地区后,大量土司归降。为了处理与土司之间的关系,朱元璋在前代朝贡基础之上,创制了明代特色的朝贡体制,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沿用。各个土司朝贡物品主要为马以及各地的特产,同时故元土司也会向明廷缴纳元代颁发的信物;明廷对朝贡土司的赏赐本着"厚往而薄来"的原则。明廷的措施较妥善地处理好了与西南诸土司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洪武时期明廷与西南土司朝贡的具体事宜进行探讨,包括朝贡管理的机构、具体朝贡记录以及朝贡展开的基础,以此解读洪武时期土司朝贡之盛况。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过16世纪车里宣慰使刀应猛迎娶缅甸孃呵钪公主这一事件,来考察在中缅双重封建影响下,当地土司制度"天朝为父,缅朝为母"的特点。通过对婚礼的仪式过程、礼物、交换和朝贡的细节,结合缅甸-云南这一区域的宗教史背景,我们试图对车里土司制度和心态的双重性作出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一双重性形塑了西双版纳的王权,也形塑了当地的社会。与过去的土司制度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文不再从单纯纵向的朝贡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联姻,而是试图从中缅双方与西双版纳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展示其中在历史场景下多重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史实为依据,论述了中外关系史上清朝全盛期朝贡体系的四个层次,并在对该体系作出基本评价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清朝朝贡体系盛极而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代西南地区土司朝贡既是中央王朝与西南地区交往的主要途径,也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向土司地区传播的重要媒介。明代西南地区各地土司对中央王朝朝贡不断,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司朝贡制度。明代西南地区土司朝贡不仅加强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纲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76-80
在东亚朝贡体系中,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是宗藩关系在国家间关系层面的外化,在朝贡体系中最具代表性。从历史的纵向看,中朝朝贡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隋唐时期的确立,宋辽金时期外溢,元、明、清(中期前)的发展完善和清朝中后期的逐步瓦解等阶段。在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注重的是礼仪性,藩属国看重的是物质利益及其他的具体利益。中国强大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是这一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吸取朝贡体制的积极历史遗产有助于处理好当今国家间关系,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朝前期,在对外关系上,继续秉承"厚往薄来"的传统,实行以友好往来为宗旨的较为平等的外交政策,东亚、东南亚及周边诸国慕风向化,纷纷遣使入华朝贡。苏禄是较早恢复朝贡关系的国家之一。雍正年间,苏禄遣使入华朝贡,从而确立了对华朝贡关系。乾隆年间,苏禄频繁遣使入华,中国与苏禄的友好关系更为密切,成为当时中国与南洋诸国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朝贡制度曾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朝贡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并为近代外交制度所取代。朝贡制度的终结,是中外朝贡关系和宗藩体制瓦解的必然结果。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则是在中外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从自身利益考虑出发被迫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通过学界对丽辽"关系分期""朝贡分期"与"遣使分期"的认识和使用,从丽辽"关系""朝贡""遣使"的起止时间及阶段划分等三个方面入手,对上述三组概念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关系"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朝贡"强调的是"宗藩关系",而"遣使"强调的则是"使者派遣"。三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对丽辽"关系分期""朝贡分期""遣使分期"提出了新的划分标准与依据。并得出由于丽辽两国在1038年以后,朝贡制度与遣使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因此1038年以后的丽辽关系,应为东亚封贡体系之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央王朝利用滇东北彝族土司到中央朝贡之机与土司交往,中央王朝给予土司丰厚的物质回赐以拉笼关系,这是友好关系的一面;另一方面,中央王朝与滇东北彝族土司为争夺统治权力而不断进行势力的博弈,滇东北彝族土司势力坐大,挑衅中央王朝,其叛乱最终以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土家族与中央朝廷保持良好关系,离不开土司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悉心经营.以容美土司为例,武陵地区土司利用朝贡机会以特产投上所好,利用军功表达忠心并体现重要性,利用金钱开道和以文学交友,成功结交皇帝和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本民族的大发展.一旦土司丧失与皇帝、高级官员的私人情谊这种纽带关系,生存环境势必恶化,危及统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讨论了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认为清代土司区变动过程反映了清朝在"家,国"认识问题上的转化过程,国家权力与秩序调整的核心是土司区的自治必须绝对服从王朝国家的根本利益,王朝国家的政治需要和内忧外患决定了我国土司区的变动乃至是否消失.  相似文献   

13.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明代乌蒙山区土司均为彝族土司,其地有一套最完备的土司制度,可视为明廷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重点,探析了明代彝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司授职与承袭制度、朝贡与纳赋制度、升降与赏罚制度、土兵征调制度、土流并治和土司教化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法战争前中法之中越边境通商问题的艰难交涉和中法战争后两国一系列商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云南、广西边境通商,云南、广西得以参与到世界经济交往圈中;揭示了中法双方交涉主体的不对等是近代中越边境贸易畸形繁荣的必然结果.为当今中国与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间的平等协商,开展经贸活动,繁荣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双版纳与老挝北部的民族多属于傣语支民族,与中缅中越关系相比较,中老历史关系的核心是和平友好。本文认为.元明清时期老挝地区与中国属藩属关系,其中清朝时期南掌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尤为明显。元明清时期在老挝地区的土司设制仅属形式.而中国并未对老挝行使国家主权。中老边界是随着澜沧王国的形成而产生的,此前双方没有明确的国家疆界,澜沧王国的建立使之与中国有了边界问题。此后。中老进入国家疆界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过程。而中老边界的确认则由中法以条约形式确认。  相似文献   

17.
浩罕与清朝的交往,是18—19世纪中亚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随着浩罕国力的上升,它对清朝国家利益,尤其是对于新疆地区权益的野心也日益增长,两国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和纠纷。以道光年间的张格尔之乱为标志,浩罕采取了直接出兵的方式同清朝对抗,致使两国关系发生重大转折。清朝平乱后不久,与浩罕议和,双方关系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但是这次议和后的中亚尤其是新疆局势,却与张格尔乱前不尽相同,清朝在新疆丧失了诸多权益,而浩罕则攫取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大量利益,这对此后的中亚局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双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道光十二年议和的探讨,揭示议和本身的一些重要细节,以及双方关系的走向和形成此种走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权后,湘西永、保二土司被纳入到新的中央王朝的大一统格局中,史称"改土归流",这是满清朝廷对湘西土司辖区的一次法律移植。在此进程中,原有的等级森严的贵族制度被清朝的大经大法所取代,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满清对湘西地区的立法上,进而深入到司法领域,而原湘西土司辖区的各族人民也在这样的社会进程中内地化了,这一过程也是湘西土司从特权阶层转化为平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校勘《明史》一则,引出一系列问题。明万历初,云南边境局势动荡,陇川宣抚司宣抚多士宁的记室岳风,卖主叛国,杀害多士宁及其族属,篡夺陇川宣抚司的权力,勾结土司头人,依附缅甸东吁(洞吴)王朝势力,侵犯腾永诸地,边防告警,全省震动。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朝任命刘綎为腾越游击,邓子龙为永昌参将,率领募兵,远道赴援。邓子龙守卫永昌,刘綎驻防腾越,在督抚绕一指挥下,两线密切配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20.
云南边境独特的地理、经济和社会原因,吸引着大批缅甸、老挝、越南籍人员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给公安边防部门边境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从一线管控、社会面管控、法律宣传和警务合作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三非"外国人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