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它几乎包容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必然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体现了翻译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一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其任务是加强外来文化在译语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语言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它几乎包容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必然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体现了翻译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一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其任务是加强外来文化在译语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语言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化过滤的原因及表现方式进行了阐述,肯定了文化过滤是翻译活动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同时,结合字幕翻译这一特殊体裁及纽马克对文化的分类,采取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分析文化过滤在生态文化、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中的表现。旨在启发译者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通过适当的文化过滤,使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对话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4.
翻译文本作为话语和知识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双重的权力关系:源语和译语。通过翻译活动而引进的源语新观念、新思想,既能支持译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又能削弱或破坏译语文化现行的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审查的眼光,接纳、修改或颠覆的态度对待原著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研究时必须以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某一翻译实践放到其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去看,而不是单纯地以原著文本对译著文本。  相似文献   

5.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6.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称谓语中的姓名称谓、亲属称谓及社会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7.
翻译理论研究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文化派"从译语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了外在因素对译者整个翻译过程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是绝对的。本文认为这种影响是相对的。因为译者内在因素如个人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因素都会左右译者针对不同翻译目的和译语读者选择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文化的载体,是语文教学实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奠基的载体。这个特定的教学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师——这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特定的视野。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语文教师自然是引领这些“苇草”翱游语文知识海洋的高手。因此,语文教师理应契合学生语言和精神学习的需求,开掘乃至创造文本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的.无论是翻译的动机、拟译文本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或方式的确立,往往会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从而使译文本表现出译语文化的印迹.但另一方面,文学翻译是一种有强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译者在明确的翻译动机驱使下,努力摆脱译入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并借助翻译传播异域文化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改良社会与政治,实现社会革命、丰富译入语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活动既要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操控,同时又在生产着意识形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语言和文化,而且两者密不可分.因为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的环境.然而,由于文化的多样性,生活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会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