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躍辽河     
郭兴武 《兰台世界》2012,(19):53-55
辽河流域红山原始文化自193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郊区红山附近发掘以来,尤其是1982年在辽宁阜新市查海原始遗址出土"石堆龙"后,可以把辽西地区红山原始文化上溯到8000年前,由此,考古界文史界专家热议中华民族历史远远超过5000年的文明。赵喜声先生是资深水利、地域文化专家,他潜心研读《山海经》20多年,他即将出版的《水利版.山海经》又  相似文献   

2.
风土记探源     
方志在宋代成型后,风土记并未与之合流而消泯。这一文类继承了多种早期地理写作的体式,具有浓厚文艺趣味和史乘色彩,其传承路径及不同于方志的综合性不应被"杂记"的性质遥蔽。本文对风土记的清理与溯源分三个步骤:首先借助传统目录分类,明确其与其他地志类型的关系,然后对风土记写作的六个要素分别溯源,发现风土记内容构成之传统及其与方志、地方史的异同,最后在《周礼》地理类官员职掌与地理文献类型的对应关系中发掘地志类型差异的功能性根源,与要素分析相呼应。通过溯源可以明确风土记的性质、类型,并确立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代学者在讨论《山海经》及"山海经图"时,鲜有留意经中所提及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艺术符号性表征——色彩。在《山海经》文本中被广泛记述的色彩,因其状貌写形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同时,依据"文图关系"的预设,也是探究"山海经图"的要素。《山海经》中的色彩描写,以及各色之间的关系表明,文字叙述具有鲜明的建构性和时代过渡性特征。这些特征也应在已佚"山海经图"中有所体现。另外,《山海经》色彩描述的一致性也说明了古人将《山志》与《海经》相合之深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的胡人形象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的驱傩人。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人的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此伎乐中的角色多以假面形式表现,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荆楚地区的胡头。该伎乐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稍后也作为佛教供养伎乐演出。支持此推论的文物证据有川博2号造像碑正面伎乐浮雕。它以实物证明,"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时伴随着佛教,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后,百济人味摩之在长江下游地区学习此类假面戏弄,于公元612年传入日本,演变为佛寺内作为供养演出的日本《伎乐》。这些古代丝路上相关联的假面艺术具有胡、佛结合的共通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或可追溯至佛教自贵霜帝国治下的犍陀罗、中亚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陈寅恪为《敦煌劫余录》作序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这句话原本是针对敦煌学的兴起而发,但是也适用于《山海经》研究领域。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文学科研究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怎样理解《山海经》及其体现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无疑居于《山海经》研究的核心位置。《山海经》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地理志(也有学者称之为"幻想地理志""神话政治地理学"或"博物志"),  相似文献   

6.
从居延汉简看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许同莘《公犊学史》卷二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东观余论;记宣和中陕西发地得木简一瓮,皆汉世讨羌戎驰檄文书,行遣皆章草书,然断续不缀。” 进入近代,汉简出土量大增。1930年4月,原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城烽遂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黑城附近)掘获汉代  相似文献   

7.
1 前记 1998年,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著《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之第120-121页,引用了周连宽于《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发表的《苏联南西伯利亚新发现的中国式宫殿遗址》一文.这充分表明,在周连宽先生仙逝十年后之今日,周先生的学术业绩依然引起当世硕学的注目[1].  相似文献   

8.
李卓吾批评《绣襦记》目前大陆已无藏本。日本东北大学、东洋文库、台湾"国家图书馆"原西谛藏书各有一个藏本,三者大致相近。在时间上李评本最早,是其他现存明刊本形成的基础;陈眉公批评本对之修饰甚多,尤其是前二十出;最完善的是明末朱墨套印本。李评本"总论"的出现,使得《绣襦记》由文人就南戏改编而成的推测更接近事实。"薛君受青楼之赂"而作《绣襦记》的传言应属附会,与薛近兖本人无关。  相似文献   

9.
张志娟 《文化遗产》2013,(3):110-114
无论提及清代《山海经》学抑或古本《山海经图》,汪绂和他的《山海经存》都是绕不开的名字。其人学识宏富,解经不拘成说,常从文本细读出发,举重若轻地探讨大问题。他也曾引西学推证,并对神怪内容进行合理化解释,但态度上却不过分执著于求真究理,或者说,他所究之理非"神怪有无之理",而是"身心性命之理","神怪自不足惑"。此外汪绂工绘事,所作山海经图往往别出心裁,极具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二十一卷,这与当时中国流行的两个《山海经》版本之二十三卷本的卷数不合,其原因当是由著录者在著录此书时,所依据的底本不完整,或是由于其疏忽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