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用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字是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字,它采用反切的方法创造而成,形体上用两个整字、整字与偏旁或偏旁与偏旁拼合而成,字音是组成它的字的音的拼合。拼合造形、反切造音是其基本特点。反切字与合文、合形字、合音字有联系也有区别。反切字存在于汉字型文字中,体现出反切不仅仅只是一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2.
考察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重纽反切的反切上字、反切下字以及重纽字作反切上字的情形,发现胡三省音注中重纽A、B类不互相用作反切上字,重纽A、B类都与唇、牙、喉音字以外的三等韵关系密切,而且胡注中重纽B类字与一等韵、二等韵、四等韵也有混切现象。胡三省力求恪守《广韵》的重组韵的区别特征,但也透露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共同语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3.
平山久雄 《中国语文》2012,(4):319-328,383
敦煌《毛诗音》残卷P.3383里的直音注有两个特点:(一)为数不多,对反切注的比率较小,(二)直音注里"同声直音"较多,即直音字的声符多与被注字相同。直音注在S.2729里为数更少。本文因而对敦煌《毛诗音》假定甲、乙两个祖本,还假定一个蓝本,据此解释:甲祖本把蓝本的普通反切和直音按自己采用的独特结构原则改换为新式反切,只留存了"同声直音";留存的理由当是"同声直音"写在卷子背面就容易认识表面被注字的缘故。乙祖本则把这些直音也都改换为新式反切了;P.3383属甲祖本系统,S.2729则属乙祖本系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音切声韵分别系联后考察师古韵类开合口和重纽的性质,认为师古音切韵类开合关系相当一致,唇音字不分开合;师古音切喉牙唇音重纽韵在反切下字上无对应关系,不能用师古的反切下字定被切字属于寅A类或寅B类重纽韵字。  相似文献   

5.
李海英 《学语文》2008,(1):45-45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及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及调,切出被切字的读音。如“海”。用反切注音是“呼改切”,其中 “海”是被切字,“呼”是反切上字,“改”是反切下字。目然,这个反切所注的音与今音hai仍然相合。然而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本来依据反切下字可以得到被切字正确读音的一些反切。现在却难以拼出与被切字相同的读音,因此一些老师在利用反切注音字典的时候常常会感到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释了苏州方言中表示"肿"义且俗字写作"海"一词的本字为"脪"字,"脪"字的上古音当为微部字,而《说文》徐铉所注的反切"香近切",记录的则是"脪"字已发生语音变化后的中古音。  相似文献   

7.
古人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我们的先人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常见的有: (1)直音法(2)叶(xié)音法(3) 反切法。 (1)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有的找不到同音字;有的注音的字比被注的字还难认,这就没意义了。 (2)叶音法是临时改变读音,不尊重约定俗成的正确读音。易造成语音混乱。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成新的音,就是被注字的读音。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反切和现代的读音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反切的基本方法,一般都能切出现在的读音来。当然,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现在的读音了。  相似文献   

8.
在《广韵》中反切声相同或相通、韵同、调不同的异读字共1694字,本文对这些字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平上去入四声之间的相转证明了古有四声别义;第二,我们推测,《广韵》异读中平去相转但又不辨义的字可能与方言有关;第三,浊上变去,这一语音演变的规律,揭示了《广韵》中包含有时音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徐鉉為《說文解字》所注的音即大徐反切,是研究中古語音的重要材料。本文通過仔細研究發現了少數字今讀與反切規律音相異的狀況。本文从《说文解字》"少数字"中选取了五个例字,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试着指出发生这种相异现象的原因。这种现象的研究有助於對古漢語材料進行注釋,也有助於現代字書辭典的編纂修訂。  相似文献   

10.
曾运乾研究《切韵》以审音法为主要手段,论《切韵》有51声类,从《切韵》反切用字的规律、切语上下字的相互配合的规则审辨声类,并按切上字分组的趋势归为鸿声、细声两大类,代表了研究《切韵》和古音颇有成就的旧派音韵学派  相似文献   

11.
《字汇》的语音材料因来源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对几种相关韵书、字书部分音注材料的对比、分析可知,《字汇》反切的来源是《洪武正韵》;直音的来源则主要是《篇海》一系字书,最主要的是经过南京人李登校订的《重刊详校篇海》;除此之外,则来自梅膺祚自己的方言。  相似文献   

12.
徐州方言入声字存在着年龄层面上新老两派文白异读系统,老派音文读和白读之间,韵母不存在对立,大都是[e],而声调上对立整齐,凸显了文白异读中声调手段的强表达功能;文读的阴平调值向44靠拢。新派音则显示了普通话对方言的覆盖作用。探讨了移民因素对徐州方言文白异读格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韵》异读字是确定上古异读字的重要依据,在上古音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论证了依据《广韵》异读字确定上古异读字收字的原则、制约上古异读字收字方案的因素和确定上古异读的方法。认为那些体现上古音的音韵内容、音类特征和语音规律的《广韵》异读,应该推源到上古,并确定其上古音韵地位;《广韵》中还有一批中古时期乃至宋代新产生的异读,不反映上古音的音韵内容和音类特征,不能作为上推上古音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觥”字之音,古今辞书典籍注读不同,本文认为应读gu■ngg,其它读音均为错误。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注读该字的反切下字发生了音变。  相似文献   

15.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反切是怎样产生的呢?西汉以前还没有反切。当时的人遇到古书中难认的字,只能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注音,换句话说,是采用同音字的方法来注音。这种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虽能找到同音字,但那些同音字却都是冷僻字,注了等于不注,于是,有了反切的发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相似文献   

16.
唐守温三十六字母是汉语语音史上一个大发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时必须把它学好学透。汉末发明反切也是一个大发明。因为无反切即无韵书。但反切还不是字母,切上字也不是声母。三十六字母虽称字母,也並非拼音文字的字母或声母、辅音,可称汉化的字母,  相似文献   

17.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互注”异音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的互注,是多音字的异读在不同处的加圈异注,即又音互见。该书为1419个多音字头共加3048圈,这些异读主要有同义异音、专名音变、音变构词三大内容。该书作为科考用书具有简明、通用的特点,对《广韵》、《经典释文》等的异读有传承也有取舍和发展,运用了加圈互注的音义分析方法来辨音明义并考词定字,反映了音变构词批量生成古今字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国语补音>是宋人宋庠在前人音注的基础上补充增益而成.宋庠认为前人所注旧音简陋,所以根据经典音注与时音增加了新的音注,但同时保留了旧音.通过对<国语补音>旧音反切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在剥离出假性音切的基础上用反切比较法分析发现,旧音的反切用字与<切韵>系韵书有很大差别,声母和韵母也呈现出不同于<广韵>的特点,其音注反映了宋以前甚至唐以前的语音现象,有一定的价值.探求旧音所体现的语音现象,会确定旧音产生的时代,同时为中古音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与譬况注音或直音相比较,反切注音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注音方法。它一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除个别的独字韵(如《切韵》残卷里的“拯”字)外,没有注不出来的字音。反切注音法早在汉魏时期就被发明出来,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反切的构造原理很简单,人们应用或理解它本来是很容易的。只要对一个字的声、韵、调三方面能加以区别,就可以了。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20.
《诗经》条件异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远没有《毛诗音义》所注的那么多。《诗经》声母条件异读的主流形式是清浊交替,韵部条件异读则主要是阴入对转。假借是条件异读的主要原因,但引申和同形字也都是其中重要的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