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入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捷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2.
"情"在中国哲学中,常常被视作心性结构中比较低的层面,是与恶相关的。王阳明在朱熹"心统性情"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确立了"情"在心性中的位置,肯定"情"的感发在成德中的意义,并进一步将良知和情理解为体用的关系。人通过致良知,使"情"的发动合乎天理。顺应"情"的自然流露,不使其滞留心中,则"情"不足以妨害心性。阳明对"情"之正面性的阐发,对于晚明"情"之意义的凸显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诗论的哲学立场是性情论和理气论。性情论明确规定了"情"的内涵,用"性"来约束"情",确立了诗学上的"正情"说,并为"情景论"中的"情"提供了理论支持;理气论则以"理-气-形"的逻辑理路,"理""气"并重,启发了"情景论"的"现量"方法,并赋予了其"神妙""流而无滞"的诗境以哲学深度。对王夫之诗论的哲学立场加以考察,不仅有助于理解哲学家王夫之,也有助于理解文学批评家王夫之,尤其有助于理解兼哲学家与文学批评家于一身的王夫之。  相似文献   

4.
“思无邪”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诗学观点中,"思无邪"因历来的聚讼纷纭而倍受关注.其实,思无邪意义理解上的矛盾,根源在于礼与情这两个儒家思想概念的复杂关系中.孔子在礼制的层面上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观念.后儒们对性情的讨论冲击着"思无邪"的权威."思无邪"意义的变迁,基本上是情与礼二者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情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理学家借助于体用论的思维模式来阐释情与性的关系,并且通过"心统性情"说和"性体情用"说,将性与情统一于心,以此展开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他们认为诗可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但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并且必须与言志结合.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不少师者,不党不官、特立独行,具有传统名士的真性情、真风流.而他们的弟子也多放浪形骸、个性卓异者,与师辈相比,不少人称为"牛"弟子也不为过. 在北大读书时,众师生对康白情的才智与不逊时有耳闻.那时,康白情是个"迟到王".他上马叙伦的《老庄哲学》课,从来没准时.这日,马叙伦正在台上畅谈玄学,康白情又推门而入,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聚焦一处.马叙伦终于发怒,责问康白情何故来迟.  相似文献   

7.
刘敞和王安石都很重视人性论,都辩证地看待性与情的关系,前者认为仁义即性、礼乐即情,性与情的关系就好比是神与形的关系,而后者认为"性情一也,性本情用"。从性情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好发议论的学者,只不过二者之间正常的学术探讨被后来一些人所政治化。  相似文献   

8.
在戴震关于性情话题的思考中,宋明儒的所谓"性情"关系问题,被转换为"情理"或"理欲"关系问题.在探讨"情"的问题时,戴震反对舍情求理,实际上认为理应从情出.认为必须以来自于情、欲的理性再对情、欲加以节制,使之"无过"又"无不及".理欲之辨则主要涉及道德理性与生命本能的关系.戴震的理欲之辨,既包括了辨理欲之别,又拓展为辨"私""欲"之别.他认为人在实践领域中表现出的"不善",乃是由于"偏私之害".宋儒没有处理好"私"与"欲"的问题,关键还在于佛道的影响.戴震特别强调建立于人、我主体之间的"情理",颇近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一、性情的属性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一种解释,性情就是性格.结合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理论,本文认为,性情的同义语包括心性,相对于知性而言,与理性有显著的区别."性"指本性,是真的意思;"情"指情感,是感情、感受力的意思.性情就是指一个人本真的情感、感受力及相对应的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综合[1].性情是个体对世事人情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性情"一词也可以说明观念、动机、反应、倾向等是如何描述和解释人的举止行为的.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不少师者,不党不官、特立独行,具有传统名士的真性情、真风流。而他们的弟子也多放浪形骸、个性卓异者,与师辈相比,不少人称为"牛"弟子也不为过。在北大读书时,众师生对康白情的才智与不逊时有耳闻。那时,康白情是个"迟到王"。他上马叙伦的《老庄哲学》课,从来没准时。这日,马叙伦正在台上畅谈玄学,康白情又推门而入,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聚焦一处。马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