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书·经籍志》既承续了《汉书·艺文志》的优良传统,又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它确立了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体例上更为统一,具备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一部后出转精的目录学著作。了解《隋书·经籍志》对《汉书·艺文志》的超越,有助于正确认识《隋书·经籍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4.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以四部类分法进行著录的目录文献,郑樵《通志·校雠略》和《艺文略》在类例部次、题序小注和亡书收录等方面皆受其影响又有所创新,但对其互著体例认识不足,未能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天地瑞样志》的序和构成《天地瑞祥志》一书在中国已不存,即属佚存书。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未见著录,宋代以后在中  相似文献   

6.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刘歆《春秋左氏传条例》20卷,清人姚振宗认为乃汉郑兴所撰。《隋书·经籍志》亦著录《春秋左氏传条例》25卷,然不题作者。笔者认为此二《志》所著录之书本为一书,但非郑兴所作,而极有可能为汉代贾徽所作,并且贾氏之书乃继承发挥刘歆之学而来。  相似文献   

7.
<隋书·经籍志>在著录体例上的创新之一是注明书籍的存亡.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加之<隋书·经籍志>修撰时面临特殊的客观条件,<隋书·经籍志>通过"有"、"等"、"各"、"并"等体例的运用著录亡书.  相似文献   

8.
试论《〈隋害·經籍志〉考證》中的“类中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但《隋志》分类也有编次不当之处,于是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对《隋志》进行了“类中分类”。文章从“类中分类”的缘起、特点及意义等方面对姚振宗的分类法做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鹏 《图书馆杂志》2023,(3):123-129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谱系家”,著录七部谱系文献,包括“皇族谱”“姓望简谱”和佛教谱牒三类。其命名和著录文献方式,明显继承了《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类”。通过考察《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谱系家”著录文献情况,可知它丰富了中古中国谱系文献的书目,也为中古谱学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带来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法逐渐由六分法向四分法过渡,成为连接《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体例的转折点。这种转变与各部类典籍的数量变化及学术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金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32-133,136
作为“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目录学的发展关系重大。随着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法转变的完成,史部目录的地位最终突显出来。直到《隋书·经籍志》(为了叙述方便,仿照惯例《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完成,史部目录终于独立而且下设各子目成熟完善,为后世所效仿。  相似文献   

12.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是迄今为止对《隋书·经籍志》研究最为详尽的著作。但由于篇幅浩大,难免有疏忽之处,笔者于研究个案之际,偶检三误,现予考辨。  相似文献   

14.
图书和图书馆对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日一。”还以《隋书·经籍志·札类》有《周官和困》十四卷为例。《隋书·经籍志》为唐人所编。唐代其他的书也见有日。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成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精美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六)政书 政书,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载典章制度的史书。这种史书体载,今天又称典志体。 1.“政书”类目的设立 “政书”这个名称,运用到目录学上,最早见于明代钱溥编撰的《秘阁书目》。钱氏之前,史部著录此类史书的类目尚无定名。南朝梁代阮孝绪编撰《七录》,设立“旧事”类,《隋书·经籍志》因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隋书·经籍志》的成书和编撰者概况,列举了该书的编辑体例、分类和四部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全书的使用价值,揭示了其在中国图书分类史和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被赞为"地方艺文志之冠",但前人的评价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认为其仅是模仿马端临和朱彝尊的辑录体体例而为。其实,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朱彝尊的《经义考》相比,《温州经籍志》对辑录体做了许多有益的补充,其主要表现在著录全面兼及考辨、分类适当次序合理、著录内容详略得当3个方面,在目录著录体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旧唐书·经籍志》历来被认为是《古今书录》的节本,这种认识也影响了对其的研究与利用。对《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之部、卷数作深入细致的统计,并参照《新唐书·艺文志》等目录学典籍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旧唐书·经籍志》的编撰者在《古今书录》原著录书的基础上,增补了二十九部开元以前的唐人著作。利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与“不著录”的区别,可以确切考出《大唐新礼》、《紫宸礼要》等十八部《旧唐书·经籍志》增补的著作及其卷数。  相似文献   

20.
"离其疏远,合其近密"这句话,出自<隋书·经籍志·总序>.<隋书·经籍志·总序>在谈完书籍产生、发展、各家著录及考察现存、公布收录总数之后,说"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要之下,以备经籍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