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8,(37):8-9
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德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严重,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课程知识。教师应当根据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析,通过明确德育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学习效率。本文就中职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内容进行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中职德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直接的是与任课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就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提几点思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结合湛江卫生学校进行德育改革的现状问题思考,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德育课教学现状、德育课教学体现的效果调查,说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等对策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提高中职德育教育实效,让德育教育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与和谐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德育课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本文结合本人2009年6月参加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培训学习的体会,着重从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来阐述中职德育教育的重点、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旨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本文基于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来阐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方武 《考试周刊》2012,(3):11-12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实施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以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中职德育课如何做好与学生所学专业融合,体现专业特色,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德育课教师关注。活动教学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提倡的教学模式。笔者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实践中,对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阵地,也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作者认为需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水平,探索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方法,明确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导向,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并配以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改进,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们必须走在德育课程改革的前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中职德育课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实效性。笔者根据多年的德育课教学经验和实践认为,应该做好更新理念,营造优质的育人环境;创新方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加强培训,壮大德育师资力量以及完善机制,探索德育新模式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谢国勇 《考试周刊》2010,(36):28-28
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现状与德育课教学现状,说明改革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并提出应从培养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课余生活等方面进行德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的课程设置源于老解放区的教育。1951年学制改革后,小学没有单独设立德育课程。1957年以后,为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开设小学政治课,从教材到教法,运动式、成人化和形式主义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为克服小学德育的成人化和形式主义,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并不断修改与完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教材、教法,历时二十余年。回顾这一变化发展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这门课程的建设将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构建以有效促进学生知、情、行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Mor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 moral educa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 have been defined from the angles of the integrity and conformity of curriculum functions. Accordingly, a new education concept based on complete/integral curriculum functions is established. By discussing the essences of the curriculum, the basis of moral and values educ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etting in instruction structure, the presence of emotional and attitudinal goals in the subject standard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is text points out that this curriculum reform looks to moral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schools. The reform also emphasizes and will guarantee moral and values education in schools. Finally, the article recommends to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studies on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 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ne of the Key Base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Global Education, 2002:12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组织与课堂教学模式。“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是实现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此项改革使零散的课程得到整合,课堂更富生机,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实现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适用数学师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是一种文化,它内在地包含民族地区的文化。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与其社会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民族文化取得合法的身份,要求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自觉,让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充实语文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时代性与规律性的把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已显得尤为关键。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课程学习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文章提出立足课堂,实施德育,就学科德育建设的策略研究做一番探讨,以期在提升学科德育有效性的同时,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指发挥每一门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作出的直接回应。分析“境外旅游导览”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师团队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学生考核评价优化等方面对“境外旅游导览”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提出课程思政长效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20.
An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the problems that have existed for over 20 year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of China. These include the sepa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children's lives, the moralizing and memorization used as the basic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overlaps between courses o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moral character. The paper then introduces the main innova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reform of the primary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cluding lifelong moral education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ity relate to life, with ‘real’ everyday life events as source materials for textbooks. Embodied in the textbooks are some new ideas behind the revise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such as putting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ec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win‐win’, dialogue, sharing and diversity. As the curriculum is child centred so the textbooks use a dialogical pedagogy.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considers ongoing and new challeng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to be faced by the curriculum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