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培培 《文教资料》2013,(21):64-65
在现代艺术语境之下,不少人提出“既然文人已经撤离,历史无法挽回,重提文人画不免有一种复古嫌疑”.然而,文人画作为一种为心灵而画的精神,一种非商业的艺术行为,一种文学的气质与韵味,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它脱离世俗的各种等级功利观念,是一种无牵无挂无任何阻碍的自由的精神状态;同时,面对自我、生活,它以人生和自然宇宙观为基本参照.解读中国文人画中的真性情,对当今绘画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即创造一种理想的心境,表达最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人画中,“气韵”主要表现为创意、布局和用笔三方面。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人画家当中,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吴昌硕先生则把这三个方面郝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就吴昌硕在气韵的运用上从他的立意,用笔.布局、三个方面结合他的绘画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3.
史荣利 《文教资料》2008,(23):85-86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当国画水平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多才多艺的文人画家打破绘画工匠独踞画坛的局面,早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已出现象蔡邕、顾恺之这样的文人画家;隋唐五代时,诗书画兼能的文人日益增多,但此前毕竟没有诗书画完美结合的范例;北宋末年,苏轼、文同、李公麟、米芾等文人画家活跃于文场,提出完整的文人画理论,为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艺术拉开了序幕;元代文人画空前发展,诗书画印综合表现已为画家普遍采用;明清两代,诗书画印结合经营的艺术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集大成、开生面的态势.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艺术源远流长,为近现代和新中国的书画艺术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有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与文化内涵。文人画的创作过程与文人画家的主体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深具写心表意传统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画竹为喻,分别阐述了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写生、创作三大步骤。由于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与延续的特点,创作过程交织着图式转换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形成、演进问题,只有突破了理性意图的束缚,将"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巧妙衔接,才是迈向成功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由此应运而生了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古代画家的人格取向,并因此决定了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点。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格类型、特征并由此分析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我们如何了解中国传统文人和文人的绘画,以及如何传承文人画是当下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如何用过去文人画家的学识和道德来规范今天的艺术创作.文人画中优秀的传统审美特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文化根基,需求我们在当今艺术理论中去不时地吸收、传承与开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维、李白、杜甫山水诗与中国文人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首开诗画结合先河,李白和杜甫在山水诗上的独特贡献对文人画的情调、意境乃至表现手法上也多有启示与开拓。儒、道、佛共同作用于中国文人思想,其中儒为轴心,而道、佛为辅。文人画和山水诗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共同体现文人的精神内质上取得了更深层次的沟通与结合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2.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和中国美学研究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士夫"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历代知识分子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人画"理论体系。上溯唐代,从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和艺术批评中已经能够感受到时人对"文人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观念的关注,也充分预示了"文人画"在审美倾向和创作实践上将对未来的中国绘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财富。其中,中国画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宝藏。在古代文人的笔触之下,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画大写意花鸟的画家的心情表达,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传统画的大写意花鸟的意象造型进行具体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历代来形成了以代表文人士大夫思想感情的“文人画”为主流。中国画中写意画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达意、畅怀为目的。“以线造型”的独特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西方艺术客观再现对象的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历代大师成功的先例、经验及初学者认识“形”的重要性等方面加以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画学断想     
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起源,分析中国人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以此为基点,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认识中国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制约性.中国绘画是人文化成的,它随着文人的参与而兴起,由于文人的建设而得到发展.笔墨就是一种人文.在历代中国绘画中,蕴涵着历代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他们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所以,中国绘画是中国文人的人生样式,是中国文人的样式人生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发展至明代出现高潮,它的兴起、繁盛和衰落与多种因素有关联,其中政治因素,影响既深且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时局总是牵动着文人结社的发展进程,高层官僚雅好宴饮赋诗甚或直接参与社事,带动整个社会形成结社之风,激烈的党派之争促使文人结社变得更加炽盛,在总数、规模、管理、性质等方面都在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北宋晚期的士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宋晚期士风极坏,不仅隐逸与奔竞这两种风气颇为盛行,而且形成了好官当中无好人、最高统治集团由昏君加佞幸组成的格局。士大夫阶层堕落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具有劣根性与软弱性,其根源在于其理念与追求并无深厚的经济基业作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宋后期词人的布衣化倾向进行定量统计,并分析这一现象的社会文化成因,概括为加剧的冗官政治、畸形的社会形态、普遍的养士之风等原因;进而揭示创作主体的变化对词作的影响:题材范围的狭小、内心世界的深化、艺术技巧的刻意追求。指出南宋后期词人的这一特性,对于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文人群体的精神活动,具有重要的个案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熹继承士大夫审美文化传统,以人生境界为其“美学思想”的指归,针对现实知识分子的丑陋人格,基于“理”本体论,以“诚”论真,以“仁义”论善,是其论人格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