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颜真卿,盛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其书法博大精深,世称“颜体”。本文分析了颜真卿行书书风形成、发展,对其代表作品《祭侄文稿》的用笔、结体和章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大限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结合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我校参考高中美术教学模块中《书法·篆刻》教材,利用师资优势开设了校本课程书法课教学,为学生较大程度地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的可能性。在有关书法视觉审美的教学中,校本教材安排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赏析与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其激昂悲壮、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以  相似文献   

3.
学好书法,首先要学会读帖。该文以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例,从整体观察和局部分析两方面提出有效读帖的对策,即整体上要宏观把控书法作品的风貌,局部上要微观探究书法作品的内涵,采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方法,以期为有效学习书法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之一,其丰富的笔法与体式与王系书风堪称伯仲,甚至可谓并驾齐驱。与王系"一拓直下"笔法明显不同的是,颜真卿以"古法"——篆籀之法一任而为,风格鲜明地屹立于泱泱行书之林,可谓伟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学养与书画     
正中国书画是学养的艺术。是靠作者的"学""养"出来的。与音乐等艺术常有艺术家在少年时代就有骇世的作品出现不同,书画家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也可以看出其书画方面的潜质,甚至具有了很好的笔墨功力,但创作出经典作品的年龄,往往是在四十岁前后。米芾37岁写出《蜀素帖》,苏轼47岁写出《黄州寒食帖》,颜真卿50岁写下《祭侄文稿》,王羲之写《兰亭序》时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的书法经过历代大家的潜心钻研,上千年演化,一直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中完善,现在邮票载着它们,让每个字都幻化成纸上飞舞的精灵。行书——娟秀2010年5月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行书》为全球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此套邮票,以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题材,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优雅气质,而且再现了宣纸"纸中之王"的独特魅力。把"国  相似文献   

7.
书帖特点 师:《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的优美散文,也是一幅标志着中国书法从筚路蓝缕走向艺术成熟的巅峰之作.书,心画也,字如其人,文字内容和书法作品之间存在怎样的契合?请同学们试比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两幅书法字帖,可以在笔画线条、字体姿态、字体大小、笔墨干枯、总体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8.
正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他精通金石书画,篆、隶、行、草均有突破,但尤擅行草书,不失古人,别具一格,有"晚清第一人"之誉。在风格上,他弃"二王"的妍美、恬淡之风,宗法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和李邕《麓山寺碑》等,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正>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如《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被贬谪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可见,对于书法作品,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文字在记录语言之后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比如那千古名篇名帖《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10.
<多宝塔碑>、<刘中使帖>、<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选择敦煌、高昌遗书中部分书写时间均早于颜氏作品的文书、经卷与颜真卿的作品进行比较,又从颜真卿的近佛行为、书法中"俗"的问题以及当时社会尚俗尚实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对颜真卿接受并吸收民间书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认为颜真卿曾经借鉴过当时民间的书写风格.  相似文献   

11.
正上期我们游览东晋的王谢故居,说到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书圣王羲之和南京的一些往事。南京这座文化名城,还与"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作者,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有着深厚的缘分呢。今天,吴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寻找一下颜真卿留给南京的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先后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形式。其中行书,尤以其结构严密而不拘谨,气韵空灵清疏,体态流畅活泼、圆活自然见称,是最受人喜爱的书体之一。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稿》、盛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相似文献   

13.
《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蕴含着创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三大行书"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三大行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东晋时王羲之的《兰亭序》,盛唐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时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界被誉为行书前三甲,他们均用行书的元素,通过毛笔对纸面线条的宽窄粗细的接触,线条延伸时的急徐顿挫的运行节奏,使每一线条在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中细腻而又灵敏地反映出书法家情性的变化轨迹。以书法传情,使书者的情感有所寄托、释放,以书法为媒介体现三位大家当时的异样情思。  相似文献   

15.
地球人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但是,你可知道,位居第二的行书出自谁手?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颜真卿!可惜,《兰亭序》真迹早已伴随唐高宗入土乾陵,传世的仅是唐代摹本。因此,《祭侄文稿》成为行书真迹中的“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月16日~2月2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出借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当然也有不少书友飞赴日本一睹颜鲁公真迹风采。一幅书法为何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毋庸讳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这表明书法作品的美感与书家情感密切相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是两种不同情感的典型代表作,是学习和研究书家情感与书法作品美感的范本。赏析比较《兰亭序》与《祭侄稿》,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王羲之与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不同风格,感受书法艺术美,提高书法技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人书俱老     
近日看书法名帖。一看再看天下行书前三甲,第一为王羲之《兰亭序》,二为颜真卿《祭侄文稿》,三为苏轼《寒食帖》。正逢雨季,阴雨连绵。一个人卧于阳台上红沙发里,整个人陷入了一场与书法的爱恋与纠缠。这哪里是书法?分明也是人生。三幅行书均为草稿,据说他们也试图再写,把那草稿上的瑕疵和涂抹去掉,居然再也不能。绝品都难以复制。那是怎样的心情写就的?兰亭的阳春三月,文人聚集在一起写诗画画,雅嘱王羲之为序。他喝到半醉,一挥而就,文与字都美到不似人间。虽然后来没了真迹,但是,连复制品都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9.
行书的学习建议从王羲之入手。在学习了《圣教序》的基础上,可以临习二王的尺牍。学习行书,可以学习王羲之的小草作品《十七帖》,以增加行书的变化和流动感。颜真卿楷书法度谨严,行书"有篆籀气",著名的有《祭侄稿》《湖州帖》等。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多用侧锋,变化多端,结字自然生动,笔墨浑厚而爽朗有神,以气韵见胜。临帖的方法:对临;背临;意临。  相似文献   

20.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3,(10):F0002-F0002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唐代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省)。官初任监察御史,迂殿中侍御史。因直言敢谏,被贬至河北平原郡做太守。后因平叛安史之乱立功,进京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颜真卿书法,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庄重。其书风格,初呈平整端齐,为后世馆阁体之滥觞,晚年书风为之一变,自成一格。横画细且平,竖画粗重雄浑。其运笔多为折笔,蚕头燕尾,棱角分明,故厚重有力,不觉其肥;其书结构风貌,中间空灵,外画紧凑,故松而不散,拙而有神,独树一帜。颜真卿的行书成就也极高,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传世作品较多,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