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教师教育经历了关注教师数量到质量的不同阶段,当下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教育诉求。"素质重构""、身份危机"、"文化冲击"是其遭遇的主要发展困境。为了改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应加强对其专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关注其"源头""、需求"及"文化",通过建立教师共同体为教师提供身份归属感。同时教师也要激发内在自觉意识,树立辩证合理的文化态度与承担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李娜 《文教资料》2007,(34):185-186
"电视文化"作为文化的年轻分支,其发展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体现出与以往文化的不同特质。同时电视文化作为现代传媒的代表之一,其理论和实践在当下发展的程度、水平都不够深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这种非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文化建设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内涵和具体的内容,但站在高校发展的高度,却应该有其永久不变的文化品格.在和谐社会时代,高校的文化建设对校园的发展、扩张、品牌树立、管理,学生的学习,人格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提出了"软教育"、经营"思想", "营销升级"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南粤古驿道作为岭南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岭南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产生、发展及传承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密码。构建南粤古驿道"文化基因信息图谱",通过古驿道文化基因的综合开发,放大南粤古驿道品牌效应,为我国不同文化区域古驿道的文化基因挖掘、线性文化遗产历史记忆恢复、旅游景观设计、文化传承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中和思想"、"人情法则"、"重视亲缘关系"等长期以来调节着中国人的人际交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人际空间距离出现了变迁与发展,在交往的各个阶段、不同人群之间表征出不同的特点.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人人际空间距离,离析其合理内核,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好杂合的度,有助于弘扬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其发展过程虽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但又有着以一贯之的统一性,形成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自强不息"、"变通日新"的进取精神,"仁民爱物"、"以人为本"的人本意识."厚德载物"、"以和为贵"的文化开放性等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既是推动中国文化前进发展的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民族性格的基本文化要素和力量.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作为本民族发展和传承的主体和原动力,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方式所进行改变的。呼伦贝尔地区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于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该三个少数民族简称为"三少"民族,因为其以狩猎为主要的生活习俗,民族语言在现代化的生活教逐渐退化,所以其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现代高等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保证以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从校园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三少"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神秘性。下面,我们以呼伦贝尔学院作为"三少"民族音乐文化走入校园高等教育的例子,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三少"民族音乐如何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现状中与音乐艺术相关教育课程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语言中,很多动物词语都是典型的文化词语,含"狗"的词语、成语典故就是典型的动物文化词语。其在汉民族文化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这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自古至今,含"狗"的成语典故从褒到贬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0.
内藤湖南东洋史研究各论说间密切配合,形成一种清晰可辨的论说结构。其历史观以"东洋文化"的建构为基础,在"东洋文化"的场域里,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描绘中国和日本历史发展的部分特征从而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以促进"东洋文化"发展的视角论证日本"天职"的历史正当性;着眼于"东洋文化"变迁大势提出"东洋史时代三区分说"和"宋代近世说"。内藤以历史学方法在不同层面为其现实主张建构论证体系,是其人其说的显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学校文化场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场域中作用于教师成长的力量结构包括行政力量、经济力量、家庭力量、同侪力量、学生力量及教师自我,这些不同的力量以不同的文化价值存现或制约着学校文化场域,并存在着多种文化冲突,主要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组织文化与自我文化,规范文化与经验文化等。作为价值主体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在这多元文化场域中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以其或规避、或迎合、或整合等各种行为选择,不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价值定位,以求维持或力图改变其在空间的范围和形式,由此才由一名"新手型"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而"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2.
湘西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必须以文化创意的视角去审视文化产业,使“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对湘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民族文化从传统的、单一的保护提升到文化创意的层面上来,有利于加快湘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主题为"民族.商业.文化"的第三届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2012年12月24日至27日在怀化学院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民族文化观、民族经济与文化生活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三个方面,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文化人”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崭新形象。教师的本性是文化性,教师是文化的建筑和寓所,教师文化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完整形象和存在方式。从“专业人”走向“文化人”,整合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教师打造一种“通过文化、在文化中、为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同步化变革,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以及整个社会所共同拥有的符号和价值的内在协调一致的系统。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虽然都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对文化整体论却持不同的观点。事实上,文化的行为和符号层面经由“实践理论(practice theory)”而融合,人的发展就是文化的习得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和创造力为核心,应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提供附加值高、体验与参与性强的创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组织、活动等要素的集合。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部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鄂尔多斯具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优越条件,可形成“成吉思汗文化”、“沙漠文化”、“蒙古风情文化”三大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另外,节庆民俗模式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模式是适宜于鄂尔多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化史上呈现的"两种文化"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亦是客观的文化存在。高校文化教育中的文理分科、独立评价和双线传播等,均预设了"两种文化"集团化存在的文化语境。而作为高校校园的文化主体,文理科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出了四组文化冲突的现实关系。同时,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的虚拟化、实在环境的学科化及重点学科的局部化等,亦显示了高校校园中"两种文化"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直接过渡”是一种文化突变,在原有“生存方式”的解构和新“生存方式”的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不可避免;文化冲突使文化主体无所适从,种种现实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文化自信的挫折导致了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乃至“选择性排除”。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