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描述了南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文科状元张孝祥、姚颖、傅行简、袁甫;明代唯一的武状元杨斌;清代的鄞县两名文科状元;元、明两代的鄞县五名文科榜眼;明代鄞县文科一名探花的中举与任官基本情况。最后对鄞县科举三鼎甲进士在政绩上爱国卫国的高尚行为、廉洁为官、著书立说、广办学校等积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我国高考的"状元热"等需求,拉动了各地科举博物馆的修建。科举博物馆分文科与武科两大类。文科博物馆分中国科举博物馆、状元博物馆、考试博物馆三类,武科博物馆以嘉定武科举博物馆为代表。科举博物馆绝大多数在旧有古代建筑物之上修建、有镇馆之宝、运用了现代声光电子等多媒体设施是科举博物馆的三个共同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承、创新了古代建筑优秀风格、改变了二十世纪博物馆展品单一的局面为博物馆的主要积极作用。尽快出台《博物馆法》、建立多渠道获取经费的制度是完善博物馆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宁波府中举进士与三鼎甲的人数,来说明宁波科举业繁荣;然后从经济自然资源、城乡集市数量增加商品经济的发展;盐业发达与盐场课司税收多;宁波对外开埠后,经济格局变化和经济收入增多;金融钱庄的发达;清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宁波明清建筑业;洋行买办行业发展等九个方面,来论证科举文化事业的发达,其后面有着经济力量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编辑手记     
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0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打破社会分层,使寒门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这种自致性分层比西方先赋性分层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就产生了研究科举的"科举学"。"科举学"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熔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科举学"必将成为一门专学,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5.
南宋时,由于政治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印刷术及造纸术的进步等原因,民间藏书事业发展较快:藏书数量、种类日益增加,藏书家人数众多,藏书范围遍及全国;私人藏书目录成就突出;藏书渠道得以拓宽.  相似文献   

6.
古代少数民族状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它的论述研究,有助于古代少数民族文化及政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古代少数民族状元产生的原因少数民族状元的产生,有其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原因。(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优惠的少数民族科举考试政策及措施的实行,是少数民族状元能够产生的政治条件。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正式建立于唐朝,它是汉民族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同样,对少数民族来说,少数民族状元和少数民族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形式,也是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科举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科举登第布局的不均衡。尤其是南宋之后,总体趋势呈现的是东南高西北低的登科走势。就河北而言,科举考试经历了一个唐代兴盛,宋代衰落,金元直线上升,明清两代在中上部稳步运行的态势。虽然河北的科举状况在全国并不算最显赫的,但也有着较为辉煌的业绩。在1300年的科举史中共诞生状元596人,其中有史可考的河北状元有47人,占全国总数的7.9%。全国连中“三元”的状元有18名,河北就占了4名,占总数的22.2%。还有一个奇特的史实:有名可考的中国第一个状元——唐代的孙伏伽为河北人,而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来自河北。  相似文献   

8.
谈“状元”     
“状元”一词与科举制密切相联。科举始于隋,然隋无“状元”之称。“状元”唐代始有,唐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为礼部试,又称省(尚书省)试。省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大类,常科种类较多,进士科乃常科之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位女将军、女诗人、女政治家,但真正的女状元,却只有一位。 古代的女人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而是因为历朝历代的法律都规定了科举的性别——男,女人考秀才就是犯法,要吃官司,而且弄不好还要砍脑袋。所以,在科举制度统治中国的前1200年里,一个女状元都没产生过。  相似文献   

10.
科举考试对古代礼俗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礼俗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富有科举色彩的礼俗活动。从而得出启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趣味十足的学问;从民俗文化学视角加强科举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章氏族人所办网站有多篇文章依据不同地方文献都说浦城章文谷为南唐状元。鉴于这些网站系列文章中所涉及的古代章姓名人的事迹都能找到纸质文献依据;浦城章氏五代时期甚为显贵,众多子孙中有个把文采出众的不足为奇;章文谷的父辈在南唐做高官的较多,有利于他在科举考试中争取好名次,所以章文谷于南唐夺魁之说虽通行史籍未载,当亦不为虚言;其生卒年可大致推估为公元940-1000年;宋代不少名人或为其直系后人,或为其世系颇近的族人。二、文章又辑录核心史籍、地方文献、笔记、工具书及其它记载有关宋代状元毕渐生平的零星资料,并据此勾画出其生平大概。  相似文献   

12.
刘壎是宋末元初古赋热潮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刘壎身经宋元鼎革的巨大历史变迁,因此特别重视古赋中的悲怆情怀;他又是一个信奉陆学的学者,因此特别重视古赋中的义理劝诫。另外,他还提倡古赋要有清新的语言,以及峻洁的风骨。刘壎今存古赋九篇,其中《观雨赋》、《阅武赋》、《延平新郡赋》、《迎春赋》四篇,更能反映其古赋特色,也基本上能符合其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省清代史学家以宋太祖将最先归附于宋的“矩州”,嘉称为“惟尔贵州”一语,套用黔中称“矩子”为“櫃子”为同一物名这一叫法,于是想当然地演绎为“矩州语讹为贵州”,说成“于是始有贵州之名”起源的出据典籍。笔者认为,史学家们以宋太祖敬呼“矩州”为“惟尔贵州”抬举之词的“贵州”代称,将一部由宋徽宗以“黔南路”军事手段“拓地环二千里”形成的新型区划,始建的一个真正的黔省“贵州防御使”之史统统抹掉,从而导致至今无人破译“贵州”行政区划源于“黔南路”历史源流的断层史。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清代殊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中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嵩中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著书立说;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慈铭现存辞赋类作品17篇。就体类而言,有古赋,也有律赋。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抒发幽情悠思的咏物赋、带有论说性质的讽谕赋、赋写居室和怀人的亲情赋、写景记游赋和学术考据赋等题材类型。其辞赋文体风格与其骈文创作存在着相同的审美取向,崇尚骈俪,甚至以骈为赋;重视辨体,推崇古赋;征实重典,重视考据,在晚清辞赋创作中自名一家。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古代赋学的集大成期,无论是辞赋创作还是赋论都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赋学的繁荣除了统治者的辞赋创作与提倡外,科举试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乾嘉时期,针对律赋创作的疲苶倾向,赋论家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的创作要求,既是辞赋文体自身的救赎,也是应合科举试赋的统治阶级意向的表现,对后期辞赋创作及古代赋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赋论强调"丽则"的观念也可以说是统治政策在文体风格方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