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以《艾伦秀》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相结合,简要阐释译者如何在字幕翻译的生态环境中实现语言、文化、交际的适应与选择,呈现给目的语观众准确而又贴切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选择活动。董乐山的翻译注意启人心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体现了在特定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选择。其翻译策略很好地适应了汉语世界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达到最佳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语汇翻译生态环境中,文化的多样性和译者的个体性决定了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对“需要”、“能力”和“环境”做出合情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地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顺利完成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笔者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译文目的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对汉语公示语及其翻译进行分析论证,指出公示语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适应,是译者为符合目的语环境对公示语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适应;选择,则是译者为适应公示语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进行的选择。公示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视翻译目的与目的语读者做出不同程度的顺应,译文的选择也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双方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适应、选择”为哲学依据,从新的视角来解读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该文试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围绕鲁迅翻译思想所体现的生态和谐的目的与宗旨、译者对自身需求的适应与选择、译者责任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当译之文本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达到“选择性适应”;在翻译策略上,要进行“适应性选择”,以实现与目的语多维度的适应.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将胡愈之的翻译活动放置于当时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期管窥胡愈之的翻译取材和翻译策略是如何进行有效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基础,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郭沫若所译《西风歌》,揭示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China English即"中国英语",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英语是否应该存在争论不休,持肯定、矛盾、否定态度的学者各执一端。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又将何去何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应运而生,将翻译研究引入了"生态"这一大潮,可视为"生态转向"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文章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实例分析,对China English存在的合理性进行探讨,认为China English实至名归,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艳 《海外英语》2014,(9):137-138,142
运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很好地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重要因素。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把片名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考虑在内,实现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的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能获得译语公众的认可,并在电影的宣传和推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复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带动了几次高潮,值得对其产生机理进行研究。适应与选择论,作为一种运用综合法来阐释翻译生态环境的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文化、读者等因素的适应与选择。运用适应与选择的观点,结合简略的翻译史研究及个案分析,指出复译现象的存在是适应与选择的结果,并论述了复译的策略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针对《今日中国》一篇软新闻《到南通——听罢江声听海声》两篇英译文的对比分析。作者选取"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作者从译者进行适应选择的各个纬度对原文和译文及其两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软新闻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锦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3-125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就林纾与魏易对Uncle Tom's Cabin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与分析,旨在说明二位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其对"需要"、"能力"及"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译者翻译旅游资料要做到“内外有别”,恰当采取变译策略,达到文化传真,对中国旅游资料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敏 《海外英语》2013,(1):133-134,147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不折腾"这一政治关键词在被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此特列举了几种如今使用比较普遍的"不折腾"的英译,并尝试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三维"转换为标准,探讨"不折腾"的英译,以期对现有英译作出改进,提出其更恰当的英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译者怎样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得到一篇"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景观设计术语除专业性、约定性等术语共有特点之外,还具有独特的广泛性。译者在翻译景观设计术语的过程中,会遇到一词多义和日常词汇术语化等难点。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针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景观设计领域中有关术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