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人。她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位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于一八九八年五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该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对于这种戊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是裘毓芳。她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了《无锡白话报》。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趣味     
中国最早报女报人 1898年5月,裘毓芳创办并主编的《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裘成了我国最早的女报人。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她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有名的才女。她办起报纸后,亲自采写新闻,还编译、撰写了大量文章。她主张运用白话文来开通民智,传播知识,推动维新。《无锡白话报》的创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史,而近代史上的妇女报刊宣传活动,为妇女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呐喊和推动的作用。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第一张妇女报刊、第一次妇女办报刊高潮,都产生在近代中国。回眸史海,她们的女子豪气令人钦佩,她们的献身精神和优良办报传统,是值得当今的妇女报刊和我们广大女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发端于戊戌维新运动。我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是裘毓芳。她开我国妇女办报活动之先声,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煞。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她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精通文史,兼懂英文,  相似文献   

5.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6.
“将文字交给大众”,这是鲁迅先生对裘毓芳创办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的赞语。裘毓芳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是戊戌维新时期著名的才女。她有一个叔父叫裘适梁(可桴),和梁启超、严几道是当时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裘适梁有一个主张,他认为只有写白话文,力白话报,才能“民智大启”。而要达此目的,“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要能人人而阅  相似文献   

7.
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有几位女报人为我国报刊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值得一书的——翻开我国近代史,第一位从事报业的女子,恐怕要算裘毓芳了.她是江苏无锡人,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她是当时的著名才女,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文笔优美。她不仅熟悉中外历史与现状,还善于吸取外国有用的东西。为此,她摒弃文言文,立志创办通俗报刊,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开拓民智,传播新知,以白话为维新之本。她主笔的以戊戌维新时期出现的基本上用口语编写的白话报,被鲁迅誉之为“将文字交给大众”的尝试,肯定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由于戊戌变法失败,《无锡白话报》随之停刊。裘毓芳的办报活动也被迫中断,她犹如历史夜空中一  相似文献   

8.
汤修慧是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邵漂萍的夫人,人们一度忽视了这个原本应该很响亮的名字,在《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社会科学系列大辞典》一书中,她的名字被冠以“著名女报刊活动家“,她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女报人,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多的女性报业经营者,后期《京报》社长,为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辛永生 《新闻传播》2004,(11):26-27
徐彤是活跃在我国新闻战线上一位勤奋高产的女评论员。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满腔热爱,22年来,她共发表社论、新闻评论和述评千余篇,60余篇次获得省级新闻奖,2篇获得国家级新闻奖:她创办、主笔、主编的《虹桥漫笔》、《新闻杂谈》、《视点》等专栏、专刊,成为黑龙江省媒体的名牌,并且在国内报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她理论、实践根底扎实,文风犀利、清新,就如同她本人正直、坦诚,在同行及黑龙江享有很高声望。1995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3年荣获黑龙江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和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同年当选为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荣获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始于1905年,这一年在内蒙古创办了蒙汉合璧的《婴报》。之后,在1907年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创刊。继之又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版朝鲜文报刊《月报》,在辛亥革命时期,汉、维、蒙、满文字的新疆《伊犁白话报》又相继出刊。我国少数民族报人的办报活动,还要提前到1902年满族报人英敛之办《大公报》之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早的所闻工作者 梁发(1789~1855),又名梁亚发,广东高明三洲古劳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1岁就学于私塾,15岁到广州谋生,初学制笔,继学雕版。1815年邀偕英国传教士米怜到马六甲从事印刷工作。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梁发先是担任刻印工作,继而协助撰稿,在该刊发表过不少宣传教义的文章。1855年4月12日,梁发病逝于广州。 中国第一个女报人 裘毓芳(生卒年月不详),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1895年 11月,与叔父裘廷梁合作,在无锡创办了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12.
(三)法制建设1、人大代表提案呼吁尽快制订《新闻法》。3月8日,在重大议题、议程令人目不暇接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侣志广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制订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议案”,并得到了32位人大代表的附议。侣志广在议案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很快,新闻工作者队伍日渐庞大,但至今仍未出台过一部这方面的法律。而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司法诉讼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一部新闻法来加以判断和规范。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使新闻立法重…  相似文献   

13.
无锡以众多颇具特色的地方报纸著称,这与无锡近代民族工业和新式文化教育起步较早密切相关。笔者就工作中知见,取其要者,略述一、二。一、清代的报纸《无锡白话报》1898年创刊。创办人裘廷梁。裘自任主编,参加编辑者有其侄女裘锦芬(中国最早服务于报界的女子)以及顾述之、吴荫阶、侯鸿鉴  相似文献   

14.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于8月25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记协和各有关新闻单位发出《关于开展范长江新闻奖首届评奖工作的通知》。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了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华全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受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委托,今天召开大会,代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向陕西省老新闻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证章,这是陕西省新闻界的一件大喜事。今天,白纪年、周雅光、毛生铣等省委负责同志参加我们的大会。这是他们对我国新闻界的关心,也是对陕西省新闻界的关心。我党新闻事业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但在延安时期,也只有几百人,现在全国已发展到四十多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42个少数民族拥有女新闻工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23日,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民族团结》杂志社,在中国妇女报社联合举行首届少数民族女新闻工作者座谈会,总结检查自1995年北京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新闻界落实《北京宣言》和我国《妇女发展纲要》的行动,讨论少数民族女性与新闻工作的关系。有40多名少数民族女新闻工作者和汉族新闻工作者参加座谈。座谈会由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斯热歌主持,《民族团结》总编辑铁木尔指出:“今天我们举办的这个座谈会,规模虽小,意义重大……50年前,中国少数民族的女性参与新闻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寥若晨星,大概只有数十人…  相似文献   

17.
白话报刊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白话文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出现了以《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白话小说经典作品,但白话报刊却是近代以后才产生,并至五四时期后最终取代文言报刊,成为左右大众媒介的中国主流媒介。 一、白话报刊的演进过程 中国近代的第一家白话报刊,是由外商主办的上海申报馆的《民报》。《民报》创刊于1876年3月,是一份通俗小报,《申报》在为其刊登的启事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一万五千名老新闻工作者新年前夕荣获中国记协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这些老新闻工作者都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以上。他们中间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开创新闻事业的“老报人”、“老电台”,也有建国后  相似文献   

19.
一套汇集半个多世纪来上海新闻界精品力作的大型丛书——《当代上海记者丛书》近日在上海问世。这套由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编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收入了上海新闻界有代表性的22位老、中、青新闻工作者的数千篇精品力作,每人一册,每册20万字左右,全书近500万字,内容丰富翔实,装帧美观新颖。在上海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史上,编纂出版如此大规模按人分卷的新闻类丛书,还是第一次。当代上海的新闻事业实力雄厚,发展迅速。上海的新闻队伍阵容强大,兵多将广,是中国新闻大军的一支排头兵。收入本丛书的22位作者,有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投身新闻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有解放后成长起来的新闻业务骨干,也有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优秀中青年记者编辑。收入本书的作品,都是新闻性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言论(含社论、评论、短评、时评)、评述、新闻论文、新闻图片、纪实性散文随笔(含序跋、回忆录)等。这些作品忠实记录了半个多世纪来世界经历的风云变幻和上海乃至中国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为这套丛书撰写了总序。以下是每册书的内容简介。  相似文献   

20.
为了发动广大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积极参加收集、整理和编写中国新闻事业的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同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于最近在上海市政协联合召开了一个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大多数是我国新闻界的前辈,如徐铸成、马荫良、陆诒、唐云旌、邹凡扬、李龙牧、唐海、刘火子、冯英子等共二十多人。他们中不少人已年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