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词。连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没有修饰作用,只有连接作用,表示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各种逻辑关系。连词同介词以及某些副词界限不易划清。关于连词的范围,各家的看法不一,多数划分较宽。我们认为,连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实在的意义已经虚化,也不具备修饰和指代作用,只具有连接作用的词才是连词。《商君书》有连词16个,分五类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学过英语再学法语者,在介词应用上容易因先入为主而混淆出错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两种语言常用介词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介词的位置、重复、省略,介词宾语以及介词与副词、介词与连词的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並举例说明,以使初学者避免法语介词的误用。  相似文献   

3.
As的用法     
指出As的用法有:可作为介词;其固定词组可用作从属连词;可用作关联词引导定语从句,等。  相似文献   

4.
转折连词是英语写作中最常用的连接方法之一.本文对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议论文与记叙文写作中转折连词的使用情况通过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两类语篇中转折连词的使用相对单一;转折连词在两类语篇应用时大多数用于句首位置;转折连词存在滥用或错用等现象.本研究旨在对学生英语写作中转折连词的正确使用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比及”从跨层结构发展出介词功能,这一功能一直沿用至清代。介词功能在元代演变出了表示假设、让步、选择以及因果关系的连词功能,不过连词功能多用于元代,明清少见,到现代汉语中完全绝迹。但“比及”到现代汉语中又衍生出了动词用法,表示“比拟,与……相比”之义,这一动词功能在网络新闻用语中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五个方面在汉英语言中都存在省略现象,它们反映了汉英语言省略形式的差异。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处理对策,以期为译者在汉英互译中处理好两种语言的省略现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汉英词类划分基本一致 ,即都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是砖 ,虚词是泥 ,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虚词无实际意义 ,它的英译问题更显微妙。本文从虚词的词类——连词、介词、叹词和助词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典型例词的英译 ,并对译文进行了评析。虚词的英译可以通过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0.
汉英两种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汉语呈动态,英语呈静态,因此两种语言在介词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在探讨汉英—动静的语言特征对介词使用的影响,结合对本校学生介词使用偏误的分析,探求介词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人心目中的圣人.通过<论语>这部传世经典,透过孔子常态的生活片段,比较孔子与常人的同与不同,探究孔子的"平常"与"不平常".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自知”)的内核为“用理性去指导实践”和“对人类有限性的体认”。然而在历史发展中,这种告诫逐渐被人遗忘,现在,人类在因失去它而带来的沉痛教训面前,应重识“认识你自己”,并把它诠释为:自我反省、自我创造、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5.
“闽濮”为什么称“濮”,又为什么称“缅”,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演化?这是困扰史学界的百年难题.试图从语言学、民族学等的角度,进行探索,以解决一些史学界关于“濮”的相关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阴郁的情绪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具有极度阴郁情绪基调的原因是由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她腼腆、冷漠、孤僻,内心狂虐等等个性决定的.她是一名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属于内倾型作家,其作品独立于时代的主流文学之外,在思想艺术手法方面显示出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以"心的文化"立论来疏解中国文化,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生命意旨,因而,他消解"心"的形而上倾向,进行"形而中学"的意蕴阐释.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早期的文稿、毛泽东自述等资料为依据 ,论述《体育之研究》一文的主要论点及源由 ,实事求是地阐明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体育思想、体育实践及其精神实质 ,为今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体育史观、开拓体育改革的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