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文艺 《贵州教育》2011,(24):22-22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那么,用什么方式去“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呢?那便是爱与责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心灵孤僻、性格反叛甚至被视为捣蛋的孩子,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善于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用...  相似文献   

2.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所谓“人格心灵的唤醒”,实质上就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唤醒,使人成为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简单地讲,教育就是解放,就是以学生为本。那么,教育究竟要解…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教育家斯普郎格曾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我认为这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育契机和突破口,未曾"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我们知道,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在处理过程中常有宽容之意,而对于问题学生则是严厉有加,训斥不已,若是对正在转化的问题学生,更有  相似文献   

4.
刘丹 《教育艺术》2005,(11):11-12
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成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的确,教师的使命是唤醒,通过各种灵巧的教育手段去触摸学生的心灵,去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良知和潜能。语文学科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文化,无论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创造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因此,谁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谁就开创着美好的生活;谁能开创美好的生活,谁就当之无愧地创造了“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推断,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魅力全在于此——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小学老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特质.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让他们主动追求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8.
张华  唐虢 《四川教育》2007,(11):15-15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正如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所言,班主任工作只有在对人的心灵铺洒阳光的时候,才会对孩子产生现实的力量,而班主任一旦达成教育审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它正是一个人格心灵上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设定了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单单定义为注重知识的积累,而是将知识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结合起来。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对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作家的经典之作,其优美的文字、浓厚的感情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  相似文献   

12.
李长周 《教师》2013,(30):11-11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存。”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正承扒着这样的蓖任。  相似文献   

13.
聂建兰 《考试周刊》2009,(13):58-59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波 《天津教育》2012,(2):58-59
话语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即生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让教师充满思想,让学生充满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让生活充满审美,让教育充满智慧。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在学生的成就感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15.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对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一、教育的有效秘方——唤醒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由教育环境决定。课堂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19.
唤醒教育肯定人的价值,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语文教育中运用唤醒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审美意识和表达意识。然而实际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问题频出,难以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应在唤醒教育理念的关照下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擢升鉴赏水平和开展表演活动进行重新建构,唤醒学生对戏剧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审美意识和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可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