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负”就是不另外给学生增添课业、精神、心理、身体等负担的前提下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减负”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是教师,所以说“减负”要有实效,关键在师德。  相似文献   

2.
一、减负,真的减了吗?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何谓“减负”?“所谓‘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很明显目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存在“超标”的现象。学生因为课业  相似文献   

3.
人们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学生进学校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作业就是巩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自然地,作业陷入了“多统一、少选择,多重复、少判断,多书面、少实践”的局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持续发展,全方位为学生“减负”.在课改的强势推进下,作业设计急居嬗变,形式丰富多彩,怎样让学生对作业感兴趣呢?文章在培养学生对作业兴趣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提“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学生课业之负,而对其心理之负担往往忽视。学生每天要在课堂上坐六、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干巴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5.
“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减负”是手段,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减负”以后如何优化学生的数学作业呢?  相似文献   

6.
作业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才能“减负’餐“减璇”,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因为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发展学生寓色力、豫发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通过作业,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尊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进行“减负”工作 ,对于新上岗教师来说是一种契机 ,因为“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精神、“减负”不减质量 ,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 ,新上岗教师一定要“增压”。1 .新上岗教师增强责任心“减负”减掉的是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 ,其中包括不必要的、重复的作业 ,但应保留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业。教师有责任这样做 ,这对于新上岗教师来说 ,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责任也更大。我们学校就采取了传、帮、带的方法 ,由师傅带徒弟 ,集体备课 ,做到智力资源、经验资源和知识资源共享。不仅使新教师的业…  相似文献   

8.
当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作为面孔陌生、知识点繁杂而又难以贯彻的初中化学课,如何才能达到“减负”之目的呢?我们是通过精心设计各式各样的练习题,使学生所学知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从而实现“减负”的。主要方式如下:  相似文献   

9.
“素质”与“减负”的关系如何?应当说是非常密切和直接的。因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素质的培养。在这里,“素质”与“减负”是互为对应、密不可分的。在学校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第一人,掌握着学生课业负担轻与重的大权。因此,转变陈旧观念,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当务之急。 高素质的教师,不会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做法,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因为在“高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自我的独立意识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连基本的…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呼唤教师走“减负增效”之路。“减负增效”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高效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一、让学生掌握学法。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内化逐步获取。学生是在下列几种学习实践中掌握学法的:1.在参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中领悟学法。如:在写作中如何掌握言之有物的要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塞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什么?“语文”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重点在“文字”还是在“文学”?我们的应试教育的偏执在何处?是舍本逐末还是缘木求鱼?中学语文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什么呢?“减负”又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负”,“减负”应该减掉的是什么?笔者就这些问题访问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邱紫华先生。章:邱老师,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它还应该具有美育,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对美的事物的辨别的能力,请您就这个问题谈谈您的看法。邱:中学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美好情感的培养具有极大…  相似文献   

12.
王妙 《教育与职业》2006,(21):27-28
“实践课业教学”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对课程教学的载体,方法和考核都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究。它把“实践课业”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把“课业操作四步法”作为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把“课业成果”作为能力评估的工具。“实践课业教学”对高职课程教学的转轨变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既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不能影响教学质量,这是在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和“减负”的今天,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应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借鉴和探索,对以往靠多次反复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传统做法作了一些改革。主要是在课堂上的45分钟作章,尽量使学生做到“当堂事、当堂毕”,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而不是靠在课外去多次地反复.进行“题海战”、“持久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得多,符合在素质教育中倡导的“减负增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的主旨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而要减轻学生课业压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因此就需要老师改变以往的作业设计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深度思考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念。本文将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个性化作业的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减负”作为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放下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轻装上阵,实现其素质的全面发展。怎样在不增加甚至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这就要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然而,“减负”与“增效”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美国近代教育史上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对学校教育进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虽然给儿童减了“负”,结果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的下降,从而引发了教育领域内的回归浪潮。我国十年文革期间,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风起云涌,应试教育暗流涌动。目 前,初中生面临各种压力’ “减负”与“增效”相辅相成。减负减 少了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和作业时间’减轻了过重的课业 负担和心理负担,把学生从“三多一少”(即: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睡眠少)的困境 中解放出来;增效是增加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增强学生的主体 性’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学会学习,打好可持续成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学生负担减轻 =学习时间减少 =教学质量下降 ?  这个等式,说它不对,可许多家长对“减负”不无担忧;说它对,哪岂不成了“减负”不对 ?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了“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宁阳二十四中。看了摆在面前的两份资料,心头的疑虑顿消:   一份是“学生负担调查表”,来自家庭、学生的反馈表明,学生的课业、经济负担完全控制在国家的标准之内;另一份是“学校获奖情况统计表”,除了“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几年来,学校先后有 21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 144人获省市级奖,各学科成绩在全县名列前…  相似文献   

18.
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心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一个孩子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有技能,但缺乏责任心和综合能力,他就是不健全的。若用纲与目来比喻的话,知识是“目”,责任心与其他的素质是“纲”,只有在“纲”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目”,正所谓“纲举目张”。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对任何事都没有责任心,丧失生活能力。因此,我们该从小开始,从小事着手,从小的习惯养成,让我们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自我责任意识l.“一只手与…  相似文献   

19.
改革考试和评价手段的一种新思路--活动考核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学校教育离不开考试,如何进行考试以及怎样评价考试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的关键.活动考核法就是能够实现“减负”这一目的的“考试”方法.活动考核法强化了考试的发展功能,把静态的考试变为动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负担,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20.
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都离不开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听懂的知识才能得到巩固,才能达到熟练运用。但现在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就是来自于“题海战术”式的练习。那么,在学中必须有练的情况下.如何让练习为学生减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仅作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