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裔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双重边缘,她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归属何方,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就得以凸显。谭恩美在《正骨师的女儿》中颠覆主流话语中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赋予这些边缘无根女性以新的身份,使她们最终在主流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名作《孙行者,及其即兴曲》,通过展现各种人物的身体形象,汤亭亭有力地抨击美国白人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并塑造出身心自主的独立美国华裔形象。  相似文献   

5.
运用主题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研究了汤婷婷《中国佬》中对恢复被扭曲的华裔刻板形象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对种族和性别界限的质疑.小说《中国佬》通过改写历史神话传说的叙事方式,颠覆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重塑了中国人在东方主义话语中的形象,旨在寻求美国华裔身份中的美国属性及族裔属性和谐共生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对抗华人"刻板印象"的自觉创作,成果显著,父者形象的建构是其中颇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父者形象主要指第一代移民群体。试从否定现实父亲,追寻精神之父和重构历史,彰显华裔英雄本色两个方面来分析父者形象建构的策略,并由此解析这一形象建构的意图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84-85,91
早期的华人移民在美国受尽排挤和歧视,基本上处于失声状态;而东方主义者为了巩固及加强其中心霸主地位,对其进行刻板化描写,严重地扭曲了华人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结合东方主义理论和巴巴关于刻板化描写的批评分析了华人移民被刻板化描写的原因,最为典型的几个刻板形象及其造成的后果,同时指出华裔美国人正在积极地重塑自身的形象,重新定位自己在美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发展与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舞台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华裔的社会地位。从19世纪中期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20世纪中期的近一百年期间,在美国的华裔舞台形象经历了智力上被幼儿化、外貌上被妖魔化、文化上被另类化的负面化的过程。这些形象广泛见诸于美国社会。匡正华裔刻板形象的努力是促成美国华裔戏剧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负面形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从历史的视角了解美国华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华裔舞台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说明华裔舞台形象的负面化与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华裔戏剧的相关性,并说明戏剧舞台不仅是华裔的表演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文化诉求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母语写作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语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是母语中最富于生气和变革意识的话语成分.20世纪中国文学在被进行"现代化"置换时其母语思维创造力乃至母语形象被历史性地贬损或遮蔽,处于所谓的"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的情境.由此得到的启示和反思是:文学创作如要在"世界性"中坚守"汉语性"或"母语化",必须破除局限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进化论"的思维方式;秉承和葆有汉语言母语"有容乃大"、"求同存异"以及"变则通"的文化品质;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A new model of society in post-Soviet Russia introduced novel family patterns to everyday life as well as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with traditional parent and children’s functions becoming subject to rethinking. The tendency to reconsider parental functions can be observed in texts from different genres, but it appears most overtly in modern fairy tales which, on the one hand, link modernity with the national folkloric code but, on the other, aim to overcome the code. Unlike many contemporary Russian authors for children, who leave little narrative space for parents, Sergey Sedov makes the mother central to his “Fairy Tales About Mums.” He describes various situations in which this figure regains the depth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a Jungian Great Mother Archetype. The author combines different fairy tales, cultural stereotypes and literary themes to create the image of a new mother who possesses various roles, some of which place her in opposition to the gender stereotype of patriarchal Russian folklore. This article uses structural, typological and motive methods of analysis to tra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ther’s image from the traditional folktale canon to determine its activity-related and axiological aspects and to analys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mother in terms of the tales’ semantic and aesthetic integrity.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在《灶神之妻》中从一个华裔美国女作家的特殊视角探讨“边缘”文化之与文化多元化的主题。中国母亲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中国文化挥之不去的母体情结;文富的形象塑造体现出作者对母体文化继承发展的关注;移民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象征着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融和,表达了作家在保持和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同时,寻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河南省地图轮廓形状酷似“母乳”的独特性,及其特有的黄河母亲河文化内涵,探讨其旅游形象建设,认为河南省应建设“文化母乳圣地——中国故园”的旅游形象,并围绕该形象,进一步研究了相应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与文学和影视作品多样化母亲形象不同,当代电视广告中的母亲形象通常表现为完美的、理想化的形象,并通过母爱仪式和劳动仪式两种方式来呈现。实际上,这样的呈现有着深植于中国远古神话和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体现出集体无意识的作用,成为一种传递象征意义的符号,有着特定的指向性,进而潜移默化影响着广告创作者和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以三代女作家冰心、丁玲、张爱玲为主)的母爱与其创作的关系,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关系,寻找母亲形象所折射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曹七巧作为“恶母”的代名词广为人知。分析当下文学中三个与她相似的母亲形象,来剖析中国女性被压迫之下的性格变态,可以揭示她们的精神与生存实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