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佛”即被佛缚,把“心”、“佛”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坛经》是中国禅宗重要典籍之一。它以“即心即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为核心命题,建构起一个由佛性论、境界论、开悟论组成的完备的禅美学体系。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和对人的自由解放之路的探索,至今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惠能奠定了南宗禅顿悟法门以后,神会确立了顿悟禅法的理论基础。洪州宗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通过把宗教实践推向极致的方式,丰富发展了禅宗理论与实践思想,提出了即心即佛之佛性论,平常心是道之修证论,应机接物之教化方便。  相似文献   

4.
吴加进 《文教资料》2006,(12):57-58
本文以马祖禅学为中心,分析“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以及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在洪州宗历史上的发展情况,谈谈所谓禅宗禅法的“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檗禅的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佛即是法",这与老庄道家有相互融通之处,具有浓重的老庄特色,主要表现在"忘心"、"息机忘见"、"非有非无"、"佛"、"以默为本"、"自在"六个方面。这分别与老庄的"坐忘"、"绝圣弃知"、"无"、"道"、"言无言"、"逍遥"相印证,既是超凡哲学,又是行乐哲学,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7.
由我校哲学系徐文明所著的《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一书 ,近日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最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 ,进行了十分精细的分析 ,揭示出了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最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发展线索 ,梳理出了禅宗与传入中土的各种禅法之间的关系 ,以及由此发展到禅宗之禅的一些内在规律。本书对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发展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作了相当精要的概括 ,即由小乘禅的自力自修自解脱 ,到大乘禅的勤修念佛依他力解脱 ,再到最上乘禅的自性是佛 ,自悟自渡这样一个辩证综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汉代禅经翻译作了初步研究:从安世高小乘禅观到支娄迦谶大乘禅观,我们发现此二禅系在中国汉、晋时期的流布,为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起过重要作用。安般数息的传入与中国道家方术之吐纳养生相似,形成佛道式的禅学;二系禅法"定慧双俱行"的特色加速印度禅的过渡;念佛禅法首次传入中土,开启净土思想的先驱;大小乘禅观的相互辉映,更加助长禅学扎根于中土。中国禅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与文明举世共赌,但我们必须回溯于汉代禅经翻译之功,毕竟那是中国禅宗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南泉普愿禅学命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重要禅学命题,马祖道一对这一命题自觉进行了论证,并成为他禅学思想的标帜。南泉普愿提出并详尽阐释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禅学命题。这是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命题的修正与发展。旨在纠正“即心即佛”所带来的“错将妄心言是真心”的“认贼为子”之“相似般若”现象。南泉强调“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真正的“大道”非见闻知觉之心所能体认。在扬弃“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命题的基础上。南泉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禅学命题。“即心即佛”、“心不是佛”和“平常心是道”这三个重要禅学命题。构成了南泉普愿较完整的禅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陆王心学思想家们不满于程朱心性论,援禅入儒,重建了一套心性论思想体系。他们吸收禅宗“即心即性”、“即心即佛”的思想,提出“心即性”、“良知即性”,使人心与人性合而为一。他们吸取禅宗的修行方法,在人性养成上,重视伦常德性的体证,强调道德实践的自然向度。他们汲取禅宗“因缘说法”、“随机摄化”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随才成就”、活泼自然的教育风格。陆王这种心性论重建,是封建伦常的进一步强化和内化,也埋下了撕裂、冲破封建伦理的伏笔。  相似文献   

11.
"只如今鉴觉"是百丈怀海禅法的主要思想,该思想将禅宗直指从心性转向实际,让纯粹自我出离自身、完全敞开到一个根本原初、完全澄明的现在意识中去,是对达摩"藉教悟宗"和慧能"无念无相无住"心性路线的重大发展,是对马祖"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心佛二元论的全面扬弃、突破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宋中期以来,临济宗的迅速兴盛及其对禅宗南岳系“触目是道”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为宋代咏物诗带来了“借物说禅”的创作旨趣。这种“咏物即是说禅”的观念,赋予了宋人观察身边事物的清净法眼,从而使得大量前人较少关注的物象进入诗人的视野,部分原本并无禅意的诗歌意象如蹇驴、桃花等也发生着禅学化演进。在“触目是道”和“见色即见心”基础上产生的“言用即言体”的咏物诗创作手法,成为宋代禅宗诗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影响到宋代文人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临济宗的兴盛及其禅学理念的传播为宋代咏物诗的新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圆悟克勤受江西禅宗人物的启发而出川游学,其学法与交往的对象又大都是江西禅宗人物,因此其禅法体系中颇多江西禅宗的因子。克勤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期间,积极修法传禅,对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禅宗的发展影响深刻。圆悟克勤与江西禅宗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禅宗重师缘、友缘、地缘的宗教性格,蜀赣两地的禅宗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陈白沙是明代“心学”肇始者。其功夫旨趣是“静”,而“静”之具体法门就是“静坐”。陈白沙由其身心体验抉发“静坐”之生发机制,并经由“静坐”功夫法门确立臻于莹然澄明心境的具体路径,明晰“心”与“理”吻合的“生生”内涵。从“心”与“理”吻合的“生生”内涵出发,可知陈白沙是儒非禅。  相似文献   

15.
佛学由于自身带有否定性的特点,一开始就有回避稳定,消除差别的理论取向。随着佛学初期的此岸与彼岸外在世界的二元对立逐渐内化为内心的迷悟时,垢净二元矛盾在“心”的形式下获得了某种统一。而当说明人成佛的可能,树立人成佛的信心时,则必然强调众心皆有佛性的必然和一阐提皆可成佛的实然,推导出本心澄明自足与佛性相同的本心论。但将自心与佛心等同时,为了解决垢染与佛性的关系问题,又引入了大乘空宗“双方泯灭”的方法。而这正是“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命题转变的内在的原因之一,受此命题的影响而产生的对“空”的追求,反映在修持上,突出不可执着的特点,得出一切都是因传施教的法门。本文拟从此角度进行一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心学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陆九渊在宇宙本体和社会伦理的意义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一命题。“心即理”的真实意蕴在于心理合一,而且与朱熹“心与理一”论相比较,这种“心理合一“具有直接、简易、人人可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盛行对金朝文人阶层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而显著的影响。当时在佛学禅法方面造诣颇深的儒者、士大夫们创作了很多表达佛理、蕴含禅机的诗作。它们典型地反映了12至13世纪初中国北方文人把握佛禅哲学的水平。董文甫《秋夜》、卢启臣《和赵元发、刘师鲁葛藤韵》和方山野人《灵岩即事》渗透着浓重的佛禅意识,是文人染佛涉禅诗作的代表性篇什。它们虽旨在宣扬宗教理念,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反映了本时期广义佛教文学的发展水平。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可从特定层面揭示金朝文学与佛禅联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马祖道一禅法的和谐理念:一是从"即心即佛"探讨出和谐思想来自于人的内心,来源于自心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二是从"非心非佛"挖掘出和谐思想得自于我执的祛除;三是从"平常心是道"提炼出和谐思想服务于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宋禅录中的“则(即)不可”、“则(即)不无”句式极富特色,在禅籍以外的唐宋文献里较少使用,是带有禅宗行业色彩的特殊句式.通过对这几个句式在《祖堂集》中运用的穷尽调查,归纳其使用特点,剖析其口语意义和行业语意义;并与禅籍以外的同时代其他文献比较,探索禅录语法的口语属性和同行属性.  相似文献   

20.
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