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赋体文学的发展史上,建安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以“铺张扬厉”、“体物写志”为主要特色的汉大赋发展到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辞赋创作开始由宫廷走向广阔的社会,注重对作家主观情思的抒发,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雷同的创作模式,显示出作家鲜明独特的个性风格,语言上由汉大赋的深涩凝重转向建安辞赋的明朗刚健、华美自然。这些转变为赋体文学的繁荣发展拓展了宽广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处于东汉晚叶的文学家蔡邕受到社会形势特别是辞赋创作实际的影响,通过创作和理论引导把辞赋从经学控制中抽离出来,使之不再担任"匡国理政"的重任,而更多的走向个体人生,走向世俗情感,走向"聊以游意",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蔡邕对辞赋的创作肯定态度、对辞赋审美愉悦功能的肯定、从艺术层面的分类以及内容上情怀的抒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对东汉晚叶以及建安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和建安诗歌、散文一起,共同体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但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的关注却远不及诗歌和散文,对其渊源的探讨更其不足,本文拟就从建安辞赋对楚辞的继承和发展入手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对建安辞赋研究的重视,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建安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三曹”和“七子”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三曹”之一的曹丕是这个时代的实际领袖人物。他不仅以自己的特殊地位主盟当时的文坛,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实际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的  相似文献   

8.
西汉武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辞赋创作最兴盛的时代,当时作家几乎都进行辞赋创作,尤以司马相如的成就最大,水平最高,并为我国的辞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拟对他  相似文献   

9.
建安文学以其强烈的时代色彩、浓郁的悲情、张扬的个性在中国诗歌史上辉映千古,建安时代的游宴文学活动亦令无数文人向往。魏晋之后,文人对建安文学的模拟非常盛行,特别是谢灵运和江淹,他们以拟古形式体现了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初步奠定了建安文学之于南朝文学的典范地位,在整个建安文学接受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左思以<三都赋>扬名于西晋文坛,是西晋时期重要的辞赋作家.他提出了"求真尚实"的辞赋观念,在西晋赋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有关他的辞赋观产生的原因问题,本文认为左思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心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提出的辞赋观;此外还与他的个性思想性格及当时文人的辞赋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建安文人“为艺术而艺术”本质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考察“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产生、演变、作用及鲁迅先生用“为艺术而艺术”来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具体背景,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指建安文人那种以追求审美、精神娱乐为指向的文学创作潮流和把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欣赏、品评的风尚,是建安“人的觉醒”化的“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王粲辞赋以其深厚的情感意蕴和“意凄而情悲”审美抒情,改变了汉代辞赋“润色鸿业”的体物功能和鸿篇巨制的规模,使辞赋体制趋向短小,抒情化明显增强,代表建安辞赋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3.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可见他诗文创作成就之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人”,却发出“辞赋小道”的异响,从而使得他自身的诗文创作与其文学价值观产生了背离。本文对此个中原因进行笔者个人的粗浅阐述。  相似文献   

14.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6):87-87
刘培在《论北宋后期辞赋与文人的文化生活》中认为:在北宋后期,随着文人与现实政治的逐渐疏离,辞赋也逐渐远离了纵口揽时政的传统,而是深入到文化生活之中,表现文人生活的种种怡情雅趣,在优游不迫的闲雅情调中展现着人与自然相谐的美韵.北宋后期文人的辞赋创作,为赋苑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当时,辞赋在点缀文人生活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辞赋与文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在当时,文人雅事,常有辞赋等来助兴.赠答、赠别、吊死问生的赋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表现燕居生活的艺术性方面,辞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们还喜欢用辞赋来表现对书画的看法,他们优游的园中小亭、草堂台榭,点缀雅趣的砚、茶、酒、药,也是辞赋表现的重要题材.文人们也喜欢品评前代和当代的辞赋作品,以显示才学,展示胸襟识力.辞赋创作与文人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开拓了辞赋的表现范围,深化了辞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辞赋议论化倾向和科举改制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辞赋内容与风格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建安辞赋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辞赋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学术界研究赋则重在汉代大赋;研究建安文学则重于诗歌;而对建安辞赋的研究又多局限于王粲《登楼赋》和曹植《洛神赋》等单篇的鉴赏分析。全面研究建安辞赋的只有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中华书局1934年版)和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两部分类和断代文学史中的简要论述,以及褚斌杰等撰写的几篇论文。因此,还有必要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方面来阐述建安辞赋的杰出成就。以期促进建安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赋体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辞赋创作开始由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作品注重对作家主观感情的抒发,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因袭模拟的创作模式而趋向抒情化、小品化。显示出作家鲜明的个性。 为什么建安时代的赋作只有短篇而少巨制?这绝非建安赋家没有汉代赋家的才华。象当时擅长词赋的王粲、曹植等作家并非无力追踪汉大赋。对于这一问题,以前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阐释。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对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建安时期出现的游宴诗 ,通过描写游宴生活题材 ,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崇尚和众趋性格 ,揭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和心态 ,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蓬草是历代诗词文赋中的重要意象,历代文人在选取这一意象进行创作时,有着千姿百态的心绪.“飞蓬”“转蓬”“孤蓬”“蓬心”……这些意象名词的构造无不显示出文人对“蓬”的青睐与感怀.因此蓬草意象的嬗递研究成为历代文人风气研究的一个缩影,从整个文学壁垒之一隅管窥时代文学脉络的思路,也恰如其分地附和了极具时代意义的文学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20.
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文学形式。汉赋是盛世文学,这已有历史为证。当前,正是改革开放、中华复兴、和谐盛世的伟大时代,也是辞赋重放光辉的大好时机。全国已兴起了辞赋研究与创作的热潮,辞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态势和崭新的世纪风采,文著繁富、作者峰起。被誉为辞赋之都的洛阳也涌现出一批辞赋作家,谭杰是其中出名较早的佼佼者。他在辞赋的创作中,对河洛文化的继承、发展、丰富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