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车丽金 《师道》2023,(7):15-16
<正>一、“佛系教师”专业成长概述“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2014年的日本杂志中,提法为“佛系男子”。所谓“佛系”指的是一种看淡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2017年,佛系文化在中国网络上走红,随即派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教师”等一系列词语。关于“佛系教师”,罗刚淮认为“他们往往以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形象面世,但这些人实际上没有那么超脱,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集体和工作都漠不关心,只追求自身的闲适自在。”杨习超指出“这类人崇尚与世无争、云淡风轻、平静超脱的生活态度,与我们传统所提倡的奋进、拼搏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本质上反映出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逐渐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甚至透露出他们自我、漠然、狭隘的消极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佛系教师”是指采取无所谓、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等“佛系”态度对待教育工作,缺乏内在成长动力的一类教师。  相似文献   

2.
“佛系”是时下一个高频词,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佛系”现象。从符号互动理论来看,“佛系”现象是“佛系青年”表征身份的一种符号,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从“镜中我”理论和标签理论来看,当某些人被贴上“佛系”标签时,他们的自我认知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产生了“自我实现预言”;“佛系青年”更多地是对自身内在的关注,而非对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投射了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某些精神侧面。另外,“佛系”非佛教,“佛系”与佛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3.
张清华 《师道》2023,(7):13-14
<正>一、概述(一)“佛系教师”相关概念界定2014年,日本网络流行语“佛系男子”的出现掀起了“佛系+”亚文化浪潮,传递出一种顺其自然、无欲无求的价值追求。伴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佛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逐渐成为人们应对现代社会压力的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表征,在教师群体中的渗透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林发  张清华 《师道》2023,(7):11-13
<正>研究“佛系教师”的社会心态是一个令人既好奇又深感特别的过程。两种心情的产生,究其原因都与研究的问题的别样性有关。“佛系教师”在学校工作的状态是怎样的?会愿意配合调查吗?研究者又是怎么与他们沟通的呢?这是大家的好奇,也是当初我们的怀疑、犹豫、担忧、焦虑等一切情绪产生的原因。而当我们进入学校,又面临另外的一堆问题。比如,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如何展开调查?当教师不愿意接受问卷调查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如何选取出调查样本?我们的调查会不会对他们的叙述有什么影响,又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而不是另外的样子?如果在不同时间段做研究,或是更换研究样本,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结论还会是相同的吗?  相似文献   

5.
延期博士生的“佛系”心态本质上是博士生对科研压力和自我应答能力不足所采取的一种私我退出策略,其生成与博士生培养制度、导师指导和学生自身等因素密切相关。延期博士生“佛系”心态呈现为理性与随性兼具的精神特质、焦虑与进取共生的心理特征、务实与逃避交织的价值诉求,由此造成了高校管理成本增加、师生关系潜在风险以及学生身心健康隐形损害等问题。遵循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恪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提出了相关对策,即深化博士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博士生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疏导,倡导博士生自我调适,以纠正延期博士生的“佛系”心态,助推博士生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孙娜 《高校后勤研究》2023,(5):56-58+61
奋斗精神是青年的青春底色。但现时青年出现了“内卷”下亚健康的奋斗状态、“佛系”的弱奋斗意志、“躺平”的不奋斗行为等问题。破解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面临的困境,需要培植出敢于有梦,追求“高级卷”的精神力量;锻造出勇于追梦,摆脱“佛系”的意志品质;研炼勤于圆梦、治愈“躺平”癌症的特效良方。  相似文献   

7.
“佛系”现象曾在社会和网络空间引起巨大反响,进入校园后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取向,时至今日仍驱之不散。它使大学生群体出现奋斗精神弱化的趋向,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勤俭学风、创新意识和奉献动力的缺乏。以培养青年大学生奋斗精神为旨归,解读“佛系”现象生成的内在机理,为消除和克服大学生“佛系”心态提供可行方案,进而使之形成信仰坚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8.
当下流行于青年中的"佛系"文化,表面上看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心态的折射,"佛袍"下掩饰的是精神内虚。鲁迅的生命哲学以"立人"为核心,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种进取的、发展的、创造的哲学。借助于这一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榨出当代青年"佛袍"下面藏着的"小",而且能够开掘出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大",启发广大"佛系"青年脱下阴冷的"佛袍",从狭小的生命格局中挣脱出来,在广大的社会与时代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佛系青年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普遍呈现迷茫与无助、高压与焦虑、逃避与消极抵抗的社会心态特征,这与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社会转型对自我效能感的消解、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紧密相关。引导青年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需鼓励其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增强青年的自我效能感,善用传统文化培育良好心态,并借助网络媒介巩固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王雏和白居易是唐代诗坛上笃志奉佛的居士诗人的典型代表,奉佛对二人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均有较大影响.由于时代的变迁、思想心态的差异以及佛教思想的发展演变,导致二人对佛教的信仰同中有异.相较之下,王维对佛教的信仰极为诚笃,有“诗佛”之美誉,白居易的奉佛则因更多杂念和功利目的而招致“白俗”之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用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佛系”似乎成了新的潮流,“佛系少年”“佛系人生”等词语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毫无竞争的概念,内心平和安宁的生活才是真理。但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古至今,“佛系”的现象普遍存在。隐逸山林的隐士是“佛系的”,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骄奢淫逸的昏君是“佛系的”,他们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现在,“佛系”摇身一变,成了人们不愿奋斗,安逸度日,虚度光阴的“完美”借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当代青年需要面对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压力。同时,新媒体生态解构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部分青年在"去中心化"的媒介传播中将自我抽离和重塑,以"佛系"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搜集和整理佛系青年典型表现,从亚文化传播逻辑视角,对佛系青年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从多个层面给出佛系青年的价值引导策略,意在避免其产生偏激情绪与偏颇思想。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永遇乐》词:“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之“佛”,教学中存在两种读音。多数教师读“佛(fó)狸祠”,亦有读“佛(bì)狸祠”的。“佛狸祠”,地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建于六合瓜步山之行宫。  相似文献   

14.
安琪 《初中生》2018,(16):34-35
什么是“佛系” 几年前,日本某杂志介绍了一类男生的特点,并把他们称为“佛系男子”.他们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但内心往往具有以下特点: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放在第一位;所有事情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完成. 现今火爆的“佛系”,会稍有不同,它是一种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入手,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剖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数词“四”被大众偏爱,使用率很高,有其深刻的人文根源。本文从“四”的佛化性,对称性、保守性三个不同的角度透视出其宗教内蕴、审美情趣、保守心态三个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7.
数词“四”被大众偏爱,使用率很高,有其深刻的人根源。本从“四”的佛化性、对称性、保守性三个不同的角度透视出其宗教内蕴、审美情趣、保守心态三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8.
的确,在社会转型内有不省不合理现象,中小学教师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也整体偏低;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又居高不下,教育领域的变革对教师的要求也不社会问题的解决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如果对此一味抱怨,心理空间必定狭窄、阴暗。决定人的心情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态度。强化“免疫力”,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悦纳自我,建立职业自信心调整好自己的一定要接受“我”是“教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获得乐趣。试想,一个心里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时,又如何会有一种好的心态?相反,若能冷静地观”。也只有热爱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听到有的政治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因,固然与老师的“讲”大有关系,但我认为学生没有积极心态是重要原因。积极心态集中表现为乐学、好学、敢于苦学、善于巧学。消极心态集中表现为厌学、怕学、甚至弃学。两种心态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更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积极心态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实质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佛系"的日渐流行,对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意识、学业态度和就业倾向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佛系心态"的成因,寻根溯源,找准解决问题的目标靶向,通过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塑造拥有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