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运用,统称语文教学的“双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着眼于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知识教学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在施行这个基本任务时,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为了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仍然采用“死记硬背、单纯训练”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有的教师还在沿袭“多写笔下生花”的做法,要求学生十遍八遍地反复写生字;有的教师则要求学生一次次按笔顺书空,比如教“林”字,反复背诵“一画横,二画竖…  相似文献   

2.
【现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相当重要。晨读,更是英语学科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每次在巡视英语早读时,情况不容乐观。一位课代表响亮地在前面领读,其余学生跟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教师安心地在批改作业,全然不知下面学生的真实动静:有的学生一直注视着窗外;有的一听到走道里有响声,马上伸长脖子四处张望;有的将书竖在桌上,嘴里佯装着念念有词……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当比赛进行到教师100米决赛时,学生纷纷离开座位,拥到跑道边观看教师比赛。这时秩序大乱,任凭检查长在广播里声嘶力竭地呼喊“请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喊了一遍又一遍,同学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依然围在跑道边。此时,负责安全检查的李老师为维护好秩序,采取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现象一: “十字运球接力”游戏,开始学生秩序较好,运球也比较成功,可是随着各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后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有的学生拍一次球借机跑三四步,有的学生将球运丢后,干脆将球捡起来抱着跑,教师连忙鸣哨制止,可是比赛已经进入高潮,哪里制止得住,最后比赛在一片混乱中结束。学生七嘴八舌地抱怨别组学生不遵守规则,高呼自己小组第一。教师既生气又无奈只好宣布重新比赛。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个别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令人担忧,它说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有一段距离,仅举几例分析。一、曲解了“精讲多练”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期望高,让学生大量机械地重复做作业,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课堂上学生已做了许多作业,课后各科又大量地布置下来。早晚自习犹嫌不足,又加上了午自习。晚自习九点钟放学,有的学生还带着家庭作业。家长也认为多做练习是成才的可靠手段,把加紧督促当作义不容辞的义务。孩子简直是在作业的海洋里挣扎!有的小学教师让学生把作业抄写20遍、30遍……据了解,这并不是…  相似文献   

6.
“出轨”     
“有趣的多米诺骨牌”是主题活动“小小孩爱科学”中的一个集体活动,其中发生的一段小插曲,让我认识到教师应如何把握教育现场,抓住教育契机,提升活动价值。活动一开始,我先组织两组孩子比赛,看哪组将骨牌排得又快又多,旁观的孩子特别兴奋,搞起了“破坏”:有的用嘴吹气,有的推挤参赛的孩子,有的用脚碰碰桌子,导致参赛的孩子很久都没能将骨牌摆放成功。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眼看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我内心十分着急:是按预设的方案继续活动还是马上调整?我的脑海里飞快地闪现着对策,权衡着可能发生的一切。最后,我果断地调整了预设的活动程序,终…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一种“大合唱”,有的老师似乎也很喜欢这种“大合唱”。即是:教师发问后,要求学生齐答;教师一次又一次地问,学生一声又一声地答。整个教室里老是回响着“对不对?”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观摩教学课上,我请学生刘x回答一个问题时,她十分勉强地站起来说:“我不回答你。”我原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忙问:“什么?请你再说一遍。”那学生轻轻地、又十分认真地说了一遍:“我不回答你。” 这时,我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回答虽然平静,但却像热油锅里撒下一把盐,使本来问答和谐、严肃有序的课堂顿时“开了锅”。有的学生在交头接耳,甚至嗤嗤讪笑;也有的怒目而视着刘x。前来观摩的领导和同事,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我不回答你”弄得瞠目结舌,有的摇头,有的惋惜,有人低眉蹙额,当然也有少数窃喜者。…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第一次执教“简单的除法估算”一课,基本的教学流程是:根据例题讲解除法估算的方法后,出示若干道除法估算试题,让学生反复估算,反复讲方法……最后,会做的做烦了;不会做的依然不会做。临下课我还争分夺秒地问:“同学们,这堂课你学了多少知识?”课,一遍又一遍地讲;  相似文献   

10.
一次接力赛     
<正>上一年级时,我第一次参加接力赛,也是最难忘的一次。在比赛前,参赛的同学们斗志昂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互相传棒、跑步;而一旁的拉拉队员也在讨论着哪个班会是最终的赢家;体育老师准备接力的器材……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哨声响了,同学们尽全力冲出起跑线。说时迟那时快,转眼间,有的队员已经交棒了,有的还在跑着,有的同学急得在中途把棒掉在地上,还有的在交棒的时候没接住,棒  相似文献   

11.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行!”“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三遍!”“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把课文读了两遍。“谁敢跟我比?”“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谁愿意替我比?”“叫我!”“叫我!”同学们争先恐后。“为了挑战成功,也为了‘守擂’成功。你们再读两遍,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决赛。”同学们又兴趣盎然地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双方各自推荐一位代表比赛读了一遍。这是特级教…  相似文献   

12.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热爱我的教坛;因为我的生命之树已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在世俗眼光下它是贫瘠、在理想火炬中它是肥沃的土地上! 我欢欣,我痛苦,我希望,我沉思,我收获,我品味。当我漫步于茫茫无边的绿原上,欣赏着夕阳的余晖,当我傲立于高峰之上品读着云海下的人生诗篇,我的激情的鸟儿又飞回来了。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我的教学——且让我奉献这一束哲学阳光下的花朵。一、人文乎?科学乎?(观念论) 近几年来,我读了不少论文,有的把语文教学说是人文科学;有的则说是科学主义。说“人文”者,使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更浓了;说“科学”者,在“人文”者看来,语文教学便成了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在我看来,何必分得这般的细呢?我坦率地说:我既不赞成人文主义观,也不称颂科学主义观。我主张语  相似文献   

13.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行。”“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三遍。”“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把课文读了两遍。“谁敢跟我比?”“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谁愿意替我比?”“叫我。”“叫我。”同学们争先恐后。“为了挑战成功,也为了‘守擂’成功。你们再读两遍,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决赛。”同学们又兴趣盎然地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双方各自推荐一位代表比赛读了一遍。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  相似文献   

14.
[重复]相同的东西又一次出现。例:这一段意思跟第二段重复了。 [反复]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例:好诗要反复地朗读,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说明:“重复”往往是不必要的;“反复”一般是为了强调。  相似文献   

15.
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写作业,爸爸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烧菜,妈妈回家的第一件事则是唱歌。也许是因为妈妈有歌唱天赋吧!曲不离口的她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合唱比赛。有时听她练歌,一遍又一遍,一分钟也不停下,几个小时,一口水都不喝,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少幼儿园添置了电视机、录像机、收录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然也开阔了幼儿的眼界,给教育活动增添了活力。然而,现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却又不知不觉地走入了“误区”。请看,有的教师在进行故事、儿歌等语言教学活动时,按下收录机的开关,让幼儿听故事或儿歌,接着就是提问:故事里有谁,他在干什么。幼儿回答不上来,就让幼儿再听一遍故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校长论坛上,一位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因比赛安排在下午,于是有的班主任见缝插针,利用上午第四节的音乐课、美术课进行排练。“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班级在下午的比赛中还真取得了好成绩,当班主任老师还沉浸在比赛获胜的喜悦之中时,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校园里公示了上午教学常规检查时发现某些班级没有按课表上课。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的“文”到底做何解释?这是个老问题,但这个问题的实质涉及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性问题。几十年来这个问题反反复复地不知说过多少遍,有的说这个“文”是“文字”,有的则说是“文章”,另有人说是“文学”,近来又有人说是“文化”……我想,这个问题之所以许多年纠缠不清,主要是由于我们一元化的思维习惯使然。多年来,我们思考事物凡事只认一种状态,只承认一个中心、一种想法、一个答案、一条途径、一个方向、一种理论,等等。就上述纷争来看,其实都是在字面上死扣,并未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深层去研究,也无多大的实际意义。我以为,除了“…  相似文献   

19.
高献辉 《江西教育》2003,(23):28-28
《背影》一文关于“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写见到父亲,看到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写望父买橘,“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写父亲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则是接读父亲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到父亲背影。四次所写的流“泪”,虽都是动情所致,但特写的环境不同,流泪的含义不同,因而用词不同,彼此不能互换,更不能省却。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深刻领会: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次的“泪”…  相似文献   

20.
范秀娟 《早期教育》2001,(23):32-33
又到了玩沙时间,中班的一群孩子跳着蹦着来到了沙池旁。周老师轻轻的一声“孩子们,今天你想怎么玩”,就像热油里撒进了一把盐似的炸开了锅,有的说挖洞、有的说堆沙堡、有的说玩拣石子……周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你们的本领都这么大。我们来一场比赛怎么样?”“好!”孩子们欢呼着噼哩啪啦地使劲拍起小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