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上半期浙籍华侨在海外创办华文的了刊的历程表现了鲜明的时代 特征:以日本和东南亚为活动基 地;注重和突出报刊的政治功能:始终与中国国内的革命 运动紧密相连并成为运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教育、传媒中广泛使用,为海外华文教育、中华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空间。在信息化的今天,华文教育应用互联网技术是客观需要,应用多媒体创办华文网校、建设华文网站是华文教育的大势所趋。网络远程教育对于海外华人社群的非学历母语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华文教育的新发展将提升海内外中华民族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研究中共早期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共产国际与国共关系史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的重要资料。本文试图从一个大事件,即五卅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向导》和同时期其他著名报刊进行对比考察,探究《向导》之独特风格与所起到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世纪初以来《联合早报》大量文章凸现对华语“失语”的文化焦虑,通过对这些焦虑的报刊文本进行细 读,来探寻和思考在全球化的现代性进程中,海外华文传媒在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对华人华侨族群的深层文化身 份定位及相关文化人类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性的各种文化交流愈来愈趋于密切。海外华文文学作为~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一向致力于出版后台和海外社会科学研究专著的驾江出版社,干1993年12月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无疑是迎台了时代需要,且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文学研究专家所亟需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诚如该书主编陈贤茂先生在后记中所说:“海外华文文学如果从1919年算起,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很少介绍到中国来。在中国大陆介绍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是最近七八年的…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大发展,从宣传旧民主主义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宣传社会主义刊物出现,创办了共产党报刊的雏形--《共产党》月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张爱玲的《小团圆》的自传性叙述方式、女性视角、写作距离和时点的呈现,探讨其呈现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共性与独特性,并由此解读它在张爱玲总体创作中的呈现和演变,进而研究与评价她在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及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印尼"九三O政变"后,正在蓬勃成长中的华文被全面取缔,华文教育及文学创作进入"黑暗时代"。然而,在华文受禁锢的年代里,印尼的华文教育和文学创作仍然顽强地生存着,成为传承印尼华族文化传统的火种。印尼改革开放后,在政治宽松的历史大背景下,文化多元与文明多样理念得到进一步明确,印尼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在逐渐复兴与进步中走进了新时代,华文报刊的创办、"三语学校"的崛起与印华作协的成立是其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简讯 广东教育学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于 2 0 0 1年 1月 3日正式成立。国际华文诗人笔会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中外论坛》杂志社 ,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华文作家协会 ,香港《文学报》 ,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创世纪》诗杂志 ,澳门五月诗社 ,新加坡赤道风出版社 ,以及国内一些文化学术单位分别为该所的成立发来贺信贺电 2 0余封。该所聘请的顾问有著名文艺理论家饶艹凡 子、蒋述卓、许翼心等。研究人员有正副教授、讲师、助教 1 0余人。该所旨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 ,促进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发展 ,同时希望得到海内外专…  相似文献   

10.
江门五邑华侨在海外从事华文报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成就卓著。在近代,其发展可分为19世纪50年代中的萌芽与创始期和19世纪90年代中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两个时期里,五邑华侨不仅对海外华文报业的创办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且对华文报业的发展,尤其为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维新派创办的几份代表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为例,分析了维新派在创办报刊的不同阶段,利用报刊多向、快捷的传播机能,对一批维新人士产生的巨大影响。指出其新闻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马来西亚文学界,戴小华是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她的创作名满马来西亚,走向世界。八十年代中期,她以揭露新泛电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沙城》、获奖散文《阿春嫂》、《戴小华中国行》等作品而驰名文坛,成为擅长于多种文学体裁的全方位作家,创作了散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体裁的作品。进入九十年代,她成为海外华文女作家中的便使者,她的作品曾获1992年中国首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征文“徐霞客奖”和1993年台湾十六届中兴文艺奖,已有十多种著作问世。现任第三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会长。罗丹说:“艺术就是情…  相似文献   

13.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文学》一度成为传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阵地,从1990年代中期前以“主旋律化”的香港文学为传播重心到1990年代中期后以“艺术性准则”来取舍相关文本,都体现了期刊鲜明的地方意识形态导向对文学传播的制约。传播语境对于文学传播的这种决定性影响,使得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中,“差异的成分”被过滤稀释,“他者”成为了“自我”的影子。《特区文学》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始终是特区文学的和谐分子。  相似文献   

14.
此文原载于1996年4月台湾《历史》月刊第99期卷首,题为《黄帝陵千古之谜》。刊出后,美国及东南亚华文报刊曾相继转载,引起反响,但一直未在大陆报刊发表。此次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刊出,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多次开展大规模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其中贯穿了反对分裂、两岸统一的政治理念。中共努力将这种理念通过华文报刊传播到海外华侨社会,并通过海外使领馆和华侨社团在海外开展直接的辛亥纪念活动,引起广大华侨的共鸣。在综合因素的促动下,推动祖国统一成为华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海外华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在分析了海外华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海外华文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用于海外华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评价的完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由林徐典主编的《华文》课本1—8册是新加坡统一的《华文》课本,它共有228篇课文,其中文言文37篇(包括古诗词曲等),香港的语文课本种类较多,余景山、许锡庆合编的《中国语文》初中1—6册共有161篇课文,其中文言文38篇,占的比率较大。他们的文言文选目有不少是和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本一样的。这里选摘一些《华文》课本和《中国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练习,供大家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参考,比较,选用,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吸收海外文言文教学的长处。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F0002-F0002
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创办于1955年,是市属公立完全中学,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建省海外华文培训基地学校,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是以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为核心的。刚刚从地主阶级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他们的鼓动下 ,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立学会、办报刊、办学堂、办书局的热潮。从 1895年到 1898年期间 ,光绪皇帝发布了“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的诏书 ,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 5 0多个 ,创办报刊 30多种 ① 。报刊的性质五花八门。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 ,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湘报》、《湘学报》、《国闻报》、《知新报…  相似文献   

20.
报刊是政党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重要武器和传播载体,中国共产党自创建时期开始,就十分重视报刊的创办和宣传工作,将其置于“党的基本工作之一”。黑龙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组织、开展革命工作较早的地区之一,报刊宣传是其革命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报刊活动与组织发展形成交互关系,报刊的发展与革命的斗争形势休戚相关,黑龙江地区中国共产党艰苦的斗争历程蕴涵着中共报刊曲折的发展轨迹,因此,该地区中共报刊的曲折性历程和宣传话语的差异性特征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