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彭樟清 《初中生》2006,(25):38-39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  相似文献   

2.
记得20年前舞台上流行”三句半”节目,由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话,由丁念最后半句。下里巴人,滑稽可笑,尤其是丁念的最后“半句”,可谓“点睛”之笔吧!偶尔翻阅古今笑话集《笑笑录》,发现古代也有“三句半”诗。元末张士诚在江浙举义建国,  相似文献   

3.
语文里,把先用几句话作 道:“发配在勋阳,见舅如见娘衬托,然后再急速地转变跌落 两个齐下泪,三行。”这个人作的修辞方式称为 “衬跌”。“衬 的“三句半”诗,前 三句采用五跌”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出人意 言诗的形式, 最后一句却突然变料,又在意中的效果,为文章增 成了两个字, 这是数量上的由多色不少。 往少的跌落,读来令人苦笑不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首唐代 得, 诙谐有趣。的打油诗:“天出飘飘降九霄, 再请看凌飞、文闽《爱情与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 幽默》中的例子:晴了,使扫帚的使扫…  相似文献   

4.
《鹅》(“九义”教材六年制第一册)这首诗开始连用三个“鹅”字,粗看似乎没有讲头,细析则韵味十足,耐人品味.在讨论这半句诗时,有位同学说,“鹅,鹅,鹅”是  相似文献   

5.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之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诗眼好比人的眼睛,顾恺之画人物时就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也这样,如果句中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要你写一篇有关王安石诗歌《泊船瓜州》的赏析文章时,我想,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一定会对名句中的“绿”字加以欣赏的。你一定会说,“绿”字用得好,诗人曾经试用了“入”、“到”、“过”、“满”等许多字,最后选定了这个精彩无比的“绿”字。“绿”字解释为“使……变绿”,很有动感,使诗中描写的春之江南变得十分的灵动可爱。然而,我觉得这首诗并非只有一个“绿”字值得品味,就拿不为多数人注意的诗的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同样也值得细细品味。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作者急切地要…  相似文献   

8.
押韵记趣     
一、感知押韵1 在学校评选的十首最受师生欢迎的古诗中 ,有一首是妇孺皆知的李白五言绝句《静夜思》。这首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传达给我们以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是众人皆爱的理由之一。如果你大声朗读 ,你一定会感到本诗的音乐美。2 学生大声朗读。3 请同学们注意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光—guang 霜—shuang 月—yue乡—xiang除去第三个字外 ,发现什么?韵母都是ang(且都是三拼的 ,但声母不一样)可以说这几句诗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相似的。简单的说 ,这就叫做诗歌的押韵。诗歌一押韵 ,就会变得具有音律的美了 ,就使人感到“好…  相似文献   

9.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 ① 半江红。可怜②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③ 月似弓。[注 ]①瑟瑟 :形容颜色碧绿。②可怜 :可爱。③真珠 :珍珠。《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两组景物 ,一是红日西沉的暮江之景 ,一是新月初升之景。第一句写夕阳 ,一个“铺”字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余辉泛照的情景表现得形象 ,同时“铺”字节奏舒缓 ,也可突出秋阳柔和的特点。第二句写江水在夕阳余辉的映衬下半绿半红 ,水面波光粼粼。诗的三、四句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图。头上是一轮圆月挥洒着清辉 ,“…  相似文献   

10.
十七字诗     
在谐趣诗中,有一种诗体叫“十七字诗”。它由五言三句,末句二言组成,末二字点明或突出主题。如俗传的“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两人若相比,差多。”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常喜颜的人,好作十七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君既若见录”一句,课本注释为“既然蒙你记着我。录,记。”此注意思比较含混,未能紧扣字词,学生常常提出疑问。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直译,要紧的是把“既”、“若”、“见”三字的意思讲清楚。“既”,即“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  相似文献   

12.
细节不细     
一次给二年级的学生教古诗《咏柳》,不经意间发现这样一个细节:有个学生抄写这首诗的第一个字“碧”时,竟然看了三次才抄完。我便静下心来,对全班学生作了一次抄写观察,于是有了如下一个观察结果:一类学生,看一眼抄一句,如抄写“碧玉妆成一树高,”只看了一次,有12人。二类学生,看一眼抄一个词,如“碧玉”“、妆成”“、一树”“、高”共有四个词,抄这一句看了四次,有18人。三类学生,看一眼抄一个字,如抄第一句时,一共看了7次,每看一眼抄一个字,有13人。四类学生,抄一个字要看几次,如抄写“碧”“、妆”“、树”等字,每字要看三次,抄完全句一共看了14次,有9人。一类学生抄完全诗花时2分钟,四类学生抄完全诗花时5—6分钟。用时相差近三倍。再一琢磨,又发现一个新情况:那些抄写速度快的,学习状况大都比较好;而那些抄写速度很慢的,学习状况大都比较差。虽说抄写只是一个细节,可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细节不细啊!抄写速度为什么影响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呢?我想,抄写速度慢,可能产生以下连锁反应:(1)妨碍学习新内容。课堂上抄写速度慢,别的学生已开始学习新内容,他还在忙着抄写,就会跟不上学习进度。(2)妨碍参与其他活动。别人半...  相似文献   

13.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人偶然得到一本杜甫的诗集,但书已残缺不全,如《送蔡都尉诗》一诗中的“身轻一鸟”一句的最后一字就已脱漏,他便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想补上这字,有人补“下”字,  相似文献   

15.
找们今天的节目可部是关于桃花的。是的,今天的“中国风”节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就是“桃花礼赞”。在二三千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名叫《桃夭》的诗。对,《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文老,这“夭夭”“灼灼”,用现在的自话怎么讲?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17.
据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记载,传说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后注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足见他在作诗铸字炼句上的工夫。其实,自古以来诗人写诗都十分讲究用字,追求一字之工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一、一字之工源于生活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有一首七言绝句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半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这是他做两浙观察使时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僧房,夜晚赏月而在庙墙上写下的一首诗。诗中“半江水”原为“一江水”,怎么改了呢?原来钱塘江水是随潮汐涨落的…  相似文献   

18.
<正> 《猜名》“断取”的失误,指《猜名》这首诗在运用“断取”修辞时失误。诗只四句,即: 待月西厢寺半空,张生普救去求东; 崔莺失却佳期会,只恨红娘不用工。 这四句所以迷离藏趣,因所隐一字即为作者其名,也就是“徽”字。如第一句取“待”和“寺半空”,为“彳”,隐徽字左部件;第二句隐其右部件;第三、四两句则分别欲隐其中间两部件。 盖汉字常因形似而误用者多。这里我们只稍加留意,就不难发觉这第三句虽意在取“崔”和“失却佳”,为“山”,其实却无所取。因“失却”的“佳”,表的美好义,音jiā,本属“从人、圭声”的形声字,今书写,其右部件为二土,所谓“土重土”。而用来离析的“崔”,字里头并无“佳”。《说文》:“崔,大高也,从山隹声。”就表明“崔”里只有  相似文献   

1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有不少关于“一字师”的佳话,但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些关于“半字师”的故事。清代有个学者名叫龚炜。有一天,他看到一首咏菊诗,其中有两句是:“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他很喜欢这富有意境的两句诗,然而又觉得后一句中的“别”字太生硬。于是他反复吟咏、再三推敲,忽然茅塞顿开,提起笔来,把“别”字的右偏旁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