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我常为报纸刊物写稿,也不断有章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出来:于是,有好心的同事问我:“你认识编辑吗?”我回答说:“不认识:”又问:“听说不认识编辑,稿子不好登吧?”我说:“登我章的那些报刊的编辑我都不认识:”比如年初,我写了一篇《拒绝的艺术》的章寄给了《演讲与口才》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1989年1月当我收到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时,我莫名其妙,是谁给我寄的刊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县委报道组才知道这是《金华日报》社给每个通  相似文献   

3.
乐平兄大我十四岁,我大三毛十一岁,有案可查的一九三五年《独立漫画》上伟大的三毛出现的时候,乐平兄二十五岁,我呢?十三岁。我没见过这幅“开山祖”的三毛。 读三毛,是在《上海漫画》和《时代漫画》上。我的“美术事业”是从漫画开始的。 我们模仿着《上海漫画》和《时代漫画》的风格在壁报上画点讽刺当地流俗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月刊是我最喜爱阅读的刊物之一。作为一个初涉新闻之门的我,从中获益不少。因此,刚收到今年第11期《新闻记者》,我便马上阅读起来。不料,读着读着,我竟至疑惑起来:我是不是在看小样,刊物的差错何以如此多?有些地方到了令人难以阅读的程度。我留心阅读了贵刊第11期34页,该页有篇《给读者颜色看》一文,我发现差错竟有十几处之多。下面是我查找出来的明显差错。 1、第一段第一行“实现形色化”、“形色”应为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老师们: 你们好! 我是从事电视新闻教学的大学老师,在我手边诸多的专业杂志中,《新闻与写作》是我去年新添的一份“洞悉”新闻世界“原生态”的刊物。之所以选择这份刊物,是因为其中一个版块“视听天地”对我的教学研究很有裨益。每期“视听天地”都能选择一些广播、电视业最为鲜活的动态性个案进行解读,这为我们从事广播、电视教学的专业人士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在岁末年初有不少品牌栏目在改版,我听说北京电视台的“今日话题”在年初改版中重新调回黄金时间段。“今日话题”是我几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品牌栏目,不知这次改版有什么新动向、新特点?你们能否就此组织一些文章,供业内人士探讨和争鸣? 祝 编安!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钟新 2003年1月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7.
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研究会主办的《浦东开发》杂志向社会公开招聘采编人员,我应聘担任了杂志副主编,主要负责杂志的编采业务。《浦东开发》杂志是目前浦东新区唯一的一份刊物,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工委、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又是这本杂志的编委会主任,因此常有新闻界同行问我:“赵启正是否挂名的编委会主任?”我回答:“不!”于是又有人问我:“那么,赵启正对办刊物有何报道思想?你在办刊物中有没有手脚被束缚住的感觉?”我的回答还是一个“不”字。随着浦东新区两委正式挂牌,赵启正副市长也成了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人物,而且成了新闻界的知心朋友。赵启正不仅关心新闻改革,而且对新闻工作很在行。如果说,以前我是凭感觉说这话,那么现在我可以说是凭感受说这话。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自11月23日上海《新民晚报》披露钱钟书先生状告《围城》(汇校本)作者侵权一案后,“汇校”成了一时的热门话题。我对“汇校”、“(?)校本”不甚了解,贵刊是专门研究图书及图书馆学的刊物,能否就此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读者徐燕1993年12月10日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个老影迷,半个多世纪以来收藏了不少电影刊物,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刊物的"五朵金花":《大众电影》、《电影故事》、《上影画报》、《上海电影》、《长春电影画报》。而这五种刊物中除了《长春电影画报》外,其余四种都创刊于上海。  相似文献   

10.
创办《大学时代》之初,一位在期刊界摔打多年的朋友叮嘱我:“千万不要办一本只有你自己喜欢的刊物。”我当时很纳闷,办出来的刊物连我自己都不喜欢,别人还会喜欢吗?我没有对这个意见太上心。虽然做了一些比较周全的市场调查,但在刊物定位、栏目设置、稿件组织诸多方面,还是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比如,我把《大学时代》的办刊宗旨定位于思想性和文学性,共分为5大板块“思想地带”、“生活几何”、“大学语文”、“人生锦囊”、“时尚状态”,在创刊号上花大力气约请了著名作家韩少功、史铁生、张承志为我们写稿。结果,刊物出来,第1期我们印了3万册,仅卖出去3000多册,大量退刊积压在仓库,让人欲哭无泪。这就是我们所体会到的“市场不相信眼泪”。  相似文献   

11.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报刊史上,有这样一本政治读物,它创刊于1958年,前后走过了8年的战斗历程,最后被“文革”的浪潮所吞没。作为刊物,现已不复存在,而刊物的总编辑也已含冤而逝。对于刊物的历史,有没有回头看一看的必要呢?对于刊物的经验,能否给予总结呢?我带着这样的想法,拜访了曾在这家刊物工作的几位老同志——吴瑞章、许文和李光远,请他们谈了有关《前线》杂志的往事。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5.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16.
香港《镜报》九月号上有一篇文章,叫《上海出现告记者热》,例举最近发生在上海的告记者怪事,而且记者总是输掉,在法律的处理中,一种权的作用影影绰绰存在。正如《镜报》所说,一个出名的战斗英雄,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不用打官司,胜负已经分明了,因为好不容易树起来的一个标兵,唱一支歌拿一点报酬,其老婆也沾点光,算得了什么?“保帅丢卒”,卒,天生有被丢的命运,有什么办法呢? 我想讲的倒是那件“疯女案”。“疯女”一案,两位记者被判有罪,据说是由于“报道失实”。一张报纸、一个刊物所作的报道,当然首先要求真实。真实是报纸、刊物的生命,离开了真实,便不成其为报道。但什么是真实呢,恐怕就不是此亦是非,彼亦是非,而要有客观的根据。从“疯女案”这个故事来说,疯不疯,是真疯或假疯,是过去疯还是现在疯,是永久疯还是偶然疯,这中间就是判断失实与否的根据。一个新闻记者的采访,犹如一个医生的诊病,不管中医  相似文献   

17.
欣逢《上海档案》出版100期。承蒙编辑部同仁厚爱,嘱我谈一点想法或建议。《上海档案》每期我都翻翻。除了汲取一点办刊的灵气,也作为了解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档案工作的一扇窗口。《上海档案》给我的印象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一是开拓的办刊精神。从交往谈吐中我感觉编辑部的上上下下都很有思想,有创新意识,有创意。这体现在刊物上也很明显。当近些年很多档案刊物相互追逐模仿,最后形成办刊模式相同,内容重复的  相似文献   

18.
职业需要和兴趣使然,《新闻记者》是我案 头常备的杂志之一。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深感在目前报刊如林的格局中,要办出一本有自己独到品位、风格的刊物,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范围和读者对象的刊物,确也不易。可喜《新闻记者》从去年四月改版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拓展。 记得改版之前,《新闻记者》曾发有“致读者”书,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记者在杂志上唱主角”、“写记者,记者写,雅俗共赏”,这就有别于学院式的纯理论性刊物(这类刊物当然也很需要,这是分工所致,在此毫无贬衰之意)。我赞同这个定位,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19.
难得的益友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劳动之余,喜欢拿笔写一写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由于我初学写稿,对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写作水平也较低,每次寄往报刊电台的稿件如石沉大海,因而在一度失去了写稿的热情。就在我处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天,省电台来信让我订阅《新闻知识》,于是,我便立即订阅了这本刊物。每期《新闻知识》一到手,我顾不得干农活后的劳累,在灯下专心致志地阅读。从刊物中汲收知识的营养。通过学习《新闻知识》中的“卷首论坛”、“新闻研究”、“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采写体会”、“新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咬文嚼字》刊物,第一期封面上,“嚼”字的汉语拼音是“jue”;第二期封面,据说是第一期拼错了。改成了“jiao”。究竟是“jue”,还是“jiao”?大有商榷之处。我认为“jue”音没有错。“嚼”,按照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标准,有三个读音1.jiáo,表示的意思是上下牙齿磨碎食物;2.jiào,倒嚼,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3.jǘe,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如咀嚼。咬文嚼字的“嚼”该归于哪一类?恐怕读“jǘe”是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