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将军李广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一生却没能实现自己想封侯的夙愿。  相似文献   

2.
李广是汉朝抗击匈奴的著名军事将领,一生中将所有精力都献给了抗击匈奴事业,为汉朝大败匈奴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军事基础。本文结合李广生平及抗击匈奴事迹,分析了其高超骑射技艺在他抗击匈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广定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长臂善射,从军四十余载,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文帝对他说:“措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他功勋卓著,一生却得不到提拔重用。从三十多岁担任陇西太守,一直到死,转来转去.再无半点提升。李广的堂弟李蔡,二人同时从军,论才华,李蔡只在下中;论声望,李蔡比李广差远了。但人家却一路顺风顺水,步步高升,最后官至丞相,位列三公。  相似文献   

4.
李广定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长臂善射,从军四十余载,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文帝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他功勋卓著,一生却得不到提拔重用.从三十多岁担任陇西太守,一直到死,转来转去,再无半点提升.李广的堂弟李蔡,二人同时从军,论才华,李蔡只在下中,论声望,李蔡比李广差远了.但人家却一路顺风顺水,步步高升,最后官至丞相,位列三公.  相似文献   

5.
霍去病是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他那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话,成了激励有志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影响深广。然而,在司马迁的笔下,霍去病的形象却显得并不怎么崇高。《史记》中,霍去病与卫育合传,称《卫将军缥骑列传》。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骤骑列传》第五十一。”对于卫青和霍去病,《太史公自序》只述其战功而不及其他,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次序的排列上,司马迁把同是抗匈名将而功业略低的李广的传记排在了《匈奴列传》的前面,而把卫青…  相似文献   

6.
台湾皇冠出版社在不久前举行第2届皇冠大众小说奖颁奖典礼,43岁的作家张国立的历史小说《匈奴》一举夺魁。这部小说为汉代名将李广祖孙三代平反,不仅是大众小说,放入纯文学领域也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作者上一届也以《占领庞克希尔号》军事小说获得过特别奖。皇冠负责人平鑫涛说,本届小说奖收到世界各地的作品107部,作者很多是21—22岁的  相似文献   

7.
冒顿单于是匈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所创立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匈奴以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冒顿生逢匈奴变乱之世,在南有强悍的秦朝,东西有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威胁的局势下,冒顿稳定了匈奴内部局势,消灭或削弱了其他势力,使匈奴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其历史贡献是有史可鉴的。  相似文献   

8.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针对性很强,那就是寻求解决匈奴问题的新策略。因此在第二次出使前明确提出"断匈奴右臂"的战略主张。并被汉武帝及其后继者们贯彻、实施乃至最终实现。张骞的出使在汉朝与匈奴的斗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身体条件上来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般灵活",其善射亦天性也",这就形成了李广善于骑射的生理条件。从家庭条件来看,李广有着祖辈们的军事经验与军事技能的积累",世世受射",所以李广掌握了超群的骑射武艺。  相似文献   

10.
李银芳 《兰台世界》2014,(12):178-179
从身体条件上来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般灵活",其善射亦天性也",这就形成了李广善于骑射的生理条件。从家庭条件来看,李广有着祖辈们的军事经验与军事技能的积累",世世受射",所以李广掌握了超群的骑射武艺。  相似文献   

11.
文学艺术类     
《全国新书目》2010,(7):9-9
《45岁风满楼》是孔庆东2009年的博文集,封底上有首诗特别有意思:“闺中和尚不知愁,四十五岁风满楼。忽闻菜刀都下架.英雄何处觅封侯?“孔庆东一向自称“洒家”,去年他45岁.所以前两句都好理解。比较诡异的是后两句,要想弄清楚”菜刀”和“封侯”关系.不读里面的麻辣文章还真不行。本书销量列3月书榜第一名。  相似文献   

12.
班固因作《汉书》而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家。他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均颇有见地。然而在针对汉与匈奴关系上,班固的观点却颇值得进行一番讨论。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匈奴面临严重困难,故主动向东汉提出和亲要求,想借东汉的力量度过难关。长期以来,匈奴一直是危害汉北部边疆安宁的侵扰势力。于是朝臣纷纷献计献策。有人主张乘机打击匈奴,有人主张和亲以感化匈奴。班固持后一种主张并向章帝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下简称"和亲议")。在对以前历代对匈奴政策利弊进行评述后,班固曰: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13年(戊子)——秦始皇下令焚书(医药、占卜、种树的书不烧),此即史称“焚书”事件。 公元前201年(庚子)——匈奴昌顿单于(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带兵南下,一直打到山西中部,后经多次战争,才使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 公元前33年(戊子)——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嫁匈奴。由于昭君出塞,她对汉朝与匈奴和好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公元184年(甲子)——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认为李广由上郡太守转为未央卫尉.班固认为李广由陇西太守转任未央卫尉,为此他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徙上郡"三字略去.后世学者大多吸收了班固的看法而放弃了司马迁的观点.根据现有资料,班固的看法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司马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我国古代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匈奴与鲜卑、羌、羯、氐各少数民族,史上并称为五胡。现存于毛乌素大沙漠南沿的古城遗址——大夏国都统万城,是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意欲统一天下,君临万邦的历史见证。根据史籍记载,最后一个匈奴或许并不在陕北,匈奴人的血统或许不只在赫、郝二姓后代中流传!匈奴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原是内蒙古阴山一带游牧的  相似文献   

16.
汉武帝时期,经过三次大战,匈奴的势力从西汉北方边境迁徙至西域一隅,西汉的边疆区域得以扩大。西汉将大量的百姓迁至匈奴曾经占据的畜牧地,肥美的畜牧区逐渐变为半农半牧区,为西汉边境地区的环境变化开了人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李息是汉武帝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记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后,仅有北击匈奴的简单介绍。本文遍考《史记》《汉书》,以及荀悦《汉纪》、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梳理了李息的大致人生轨迹。重点考辨李息第二次北击匈奴的时间、卷入张汤事件的始末以及所担任的大行令之职。  相似文献   

18.
来京卖砚的人都会先到他家,让他挑过之后,再卖向别处砚,是文房四宝收藏之一大项,历来被视为雅玩。宋代学士苏易简曾为“四宝”封侯,称砚为“即墨侯”,且“四宝”之中,以其最寿。大书法家米芾爱砚  相似文献   

19.
射柳,又称"扎柳",即用弓箭射柳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射箭活动。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从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传入内地,直至清中叶仍十分盛行。"射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时期。庚信在《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中第一次提到:"藏松宝剑、射柳琱弓"。射柳活动本身则可以上溯到鲜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  相似文献   

20.
西汉和匈奴的关系较为复杂多变。本文按照汉武帝前期、中期、后期的历史顺序,概述了汉武帝和匈奴的和亲政策、图制匈奴、威震农奴、政治招抚等关系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