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晚年漂泊西南。其中,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后世诗论家对杜甫入蜀后的诗作极为推崇,认为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创作的诗歌是独具特色的,并且对于研究杜甫诗歌情感有较大的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中学教材里出现的一系列杜甫草堂时期的作品《客至》《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村》《去蜀》,来探究那个时期杜甫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3.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自1955年建馆以来,长期致力于杜甫诗歌相关字画、古籍、印章等文物的征集,曾在20世纪60—90年代邀请篆刻名家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治印多枚,现从中挑选8枚,对其材质、印文、技法、创作背景作简要介绍,便于大家感受中华篆刻的永恒魅力,体会印文与边款之美,了解杜甫草堂与艺术家的美好缘分。  相似文献   

4.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 ,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 ,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引导诵读艺术的同时 ,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带领学生走进“草堂” ,设身处地、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 ,在想像、模拟诗人吟诗的语气、语调中 ,感悟诗人品…  相似文献   

6.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草堂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其价值取向应是感受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思想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要让该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生的精神领域中产生深广的影响.应在深入研究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9月19日至20日,"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主持,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刘跃进、四川师范  相似文献   

9.
漫话外教     
王璇 《教育》2013,(8):58-58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仰止堂内,16名外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起了杜甫的诗歌名篇《江畔独步寻花》,还有老师用毛笔写下“财富梦想,美丽青羊”。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师们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老外”身份,尽管口音不太纯正,字迹也有些笨拙。  相似文献   

10.
杜甫于成都草堂所作诗歌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仅是“萧散逸野”、“闲适自然”。由于内心的紧张和压抑,草堂诗作存在大量的衰病意象,或选取病态物征的意象以自喻,或以衰弱老迈以自命,闲适的情感背后却是内在的矛盾与沉重,启示着后期夔州诗歌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9月19日至20日,"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主持,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刘跃进、四川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刘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你知道成都市的杜甫草堂吗?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我们成都市草堂小学,就紧邻杜甫草堂。今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90周年,我们学校成立了草堂诗社,全校的同学已写了2000多首诗歌,选编了9本诗集。有的诗集还陈列在草堂博物馆,向中外游人展出呢。  相似文献   

13.
何军 《华章》2012,(10)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其中,寓居成都草堂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后世诗论家对杜甫入蜀后的诗作极为推崇.在成都草堂的诗作同他的其它时期作品相比较还是独具特色的.本文试图从反映现实、情感抒发、意境创造、诗歌体式和语言运用五个方面论述其草堂诗歌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历史长河中发挥过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的话,那么他在草堂时期的诗歌创作则是他攀上艺术之巅的最后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14.
杜甫《绝句四首》是官军平叛后,杜甫返回成都草堂创作的即景组诗。这些诗充分表露了诗人当时的情绪心境,其诗语更是妙悟创造的呈现,体现了这组人工制品与自然环境、个人心绪的和谐。解析诗歌结合研究诗人的创作意图,可以纠正偏颇的读解,开放并细腻地找到诗歌的审美意指,回归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15.
杜诗杂考     
本对杜甫《春夜喜雨》写作年代、《将赴成都草堂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中的“黄阁老”、《丽人行》中的“翠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廊庙”、《登高》中的“渚清”等词语进行周密考证,通过对各家成说辨析后,提出自己独到的考释。  相似文献   

16.
1960年10月18日,傅抱石率江苏国画写生团成员到成都,由四川省文联郭生同志陪同去参观杜甫草堂.走进草堂大门,我即吟起杜诗名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淀花溪畔,为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  相似文献   

17.
[诗意]杜甫经历安史之乱、从授左拾遗、贬华州到辞官入陇,最后在乾元二年(759)底流寓成都,数年间经历人生最深重的磨难,诗歌也流露出对个人乃至所属群体的前途、对大唐王朝衰落命运的全面绝望,同时伴随着对人生意义及其实现方式乃至现实可能性的深入思考。他由此对诗歌的生命意义有了新的体认,并将所有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文章千古事”中,在蜀道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取得了毕生最重要的成就。暂居成都草堂时期也是他热衷于论诗的开始,"宽心应是酒,追兴莫过诗"(《可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以及论诗绝句之祖《戏为六绝旬》都是这段时间所作,显示出杜甫对自身文学活动和诗歌历史的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8.
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一、背景扫描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流落至成都,寓居在“(成都)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在亲朋的帮助下,诗人在浣溪西头一块林塘幽雅之地营建草堂,于第二年暮春时节基本建成,本诗即作于此时。据史志记载,杜甫草堂完全建成当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堂成》一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乍到成都后在草堂生活时的所见所感,于描绘草堂竹木之佳、禽鸟之适中抒发久经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身之所的愉悦心情。  相似文献   

19.
石雯卿 《少年月刊》2024,(Z1):14-15
<正>本期好书:《杜甫传》分享心得:“读完这本书,我被杜甫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文采深深折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诗圣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给同学们推荐的书是《杜甫传》。在这本传记中,作者融杜甫生平、诗作、时代于一体,通过“家世出身”“长安十年”“两次流亡”“走向人民”“成都草堂”等十三个章节的生动描述,形象立体地叙述了诗圣杜甫游历,为官,漂泊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20.
《江畔独步寻花》是杜甫在成都时所写的。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到达四川成都,由于朋友的帮助,从第二年开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起了一所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先后居住将近四年,在这段时间内,诗人由久经战乱奔波而得到安定环境的休养,心情是比较恬静闲适的。正是在这种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