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对"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范围界定合理,针对考试作弊犯罪的应对措施有法律依据,且具有可行性;但该解释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缺失,对有关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犯罪既遂标准的规定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2.
当前考试作弊现象在社会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它是人类诚信缺失的一种体现。根据有关规定,学生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但不呵以勒令退学)。即使是对考试作弊者给予如此的严惩,每次期末考试作弊者从来没有消失过,反而近几年作弊现象更加猖獗,不但表现在作弊年龄低龄化、作弊手段呈多样化,而且作弊动机日益复杂。通过对46位考试作弊学生的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只要有考试,就会有考试作弊者.每年的高考,总会出现考试作弊的丑闻,如河南高考考试作弊事件,安徽集体替考事件等.无论是找人替考还是在考试过程中作弊,其行为都违背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原则,这是任何时代和国家都不允许的.对此类不正当行为,任何时代都设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4.
考试作弊,自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就有。现有的各种考试中,也屡见不鲜。有考试就有作弊,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但各种考试中,由于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因此作弊的特点和手段也不尽相同。如成人高考的主要作弊是替考,今年抓住明年再来,一次抓不住就解决了学籍问题。自考作弊的特点也很明显,替考的相对较少,主要是考场里夹带资料,替考主要集中在《英语》和《高等数学》等少数几门实在过不了的课程。了解分析自考作弊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制止、防范直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相似文献   

5.
复杂而严峻的考试安全形势使得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受到巨大挑战。自学考试由于考试性质、生源特点、专业规模等原因,使其组织管理工作呈现组考压力相对较大、集体管理难度较大、替考作弊危害更为严重等特殊性,也使其面临的安全形势更为恶劣。因此,在自学考试组考工作中引入相关技术手段,建立考前、考中"人防"与考后"技防"相结合的身份识别与管控体系十分必要。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笔迹识别技术具有可采集性高、可回溯性高、拒识率低、经济投入低等优势,是目前最适合自学考试特点的身份识别技术,其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日臻成熟也为防范和震慑自学考试替考作弊行为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考试作弊指考生在考场上采取不正当手段以获取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成绩,常见的作弊的种类主要有抄袭、替考、试题泄露等。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必须对作弊和舞弊行为给予足够重视。在各种考试作弊行为中,替考和试题泄露等行为都可获取直接证据加以判定。在没有直接证据下如何判定存在抄袭作弊一直是困扰考试机构的一个难点,其中多选题作弊雷同的判断和认定问题更是首当其冲。目前国内考试机构尚未确立科学有效的判定标准和方法。本文拟在此方面做些尝试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的考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二、研究方…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组织考试作弊罪,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认定仍然存在争议。如何正确区分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各种形态,关键在于准确认定组织考试作弊罪实行行为的着手和终了。判断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着手,必须对组织行为进行厘清。组织行为是指通过招募、雇佣、纠集、引诱、介绍、强迫等手段,领导、策划、指挥他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实施考试作弊行为,被组织的人数不影响该罪的着手认定。对于组织考试作弊罪既遂的判断应采取折中说,从组织行为和被组织行为2个方面判断实行行为是否终了,即在组织行为已经完成的基础上,以被组织的考试作弊行为是否已经渗透至相对封闭的考场为标准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近一时期,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枪手"替考,甚至利用高科技作弊等,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文针对学生具有"现代特色"的考试作弊现象,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一些具体作弊形式,提出了刹住考试作弊歪风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的刑法规定对考试作弊行为虽有一定打击,但存在较大缺陷,满足不了日益猖狂的考试作弊现象。《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考试、答案罪,代替考试罪,有效地弥补了刑法的漏洞。但这三个罪名在法律用语的明确性以及此罪与彼罪的关系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依据《刑法修正案(九)》颁布前后的刑法规定,结合当前考试作弊行为的特点,对我国当前刑法对考试作弊系列行为的规制进行简要评析,以期为该类罪名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富 《考试研究》2014,(2):73-82
基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实演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西部某高校大学生作弊的现状、成因及行为发生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考试作弊具有普遍性,作弊行为已经进入到一些学生的基本价值体系,形成一种"作弊文化";(2)来自城乡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倾向"、"作弊动机"变量上有显著差异;(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倾向"、"作弊动机层面"、"管理制度层面"、"作弊原因"等方面有显著差异;(4)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对作弊的认识和态度"上有显著差异;(5)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作弊动机"变量上有显著差异;(6)作弊方式多样,并带有明显的时代技术特征;(7)学生对作弊的认识和态度有不同的倾向、攀比心理的影响、考试试题的结构与性质、教学管理过程的松懈、考试与评价方面的不合理性、教师监考的松懈等是促成学生作弊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指出作弊现状、分析作弊成因及其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作弊或尽量减少作弊的干预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