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cience     
正通往寨卡病毒疫苗的道路Science封面:三条通往寨卡病毒疫苗的道路。Science杂志第630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三种独立的疫苗平台,对感染寨卡病毒的恒河猴提供权利防护。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目前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主要在美洲,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目前世  相似文献   

2.
正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紧急会议,由第三方专家对寨卡病毒的暴发进行评估并宣布疫情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该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到2016年底,寨卡病毒感染者可达到400万人,寨卡病毒已经从一种温和的威胁发展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正美洲大陆最危险寨卡病毒之所以能够走出非洲森林,主要因为该病毒通过伊蚊传播。最初很可能是从一只森林里的蚊子转移到了城市蚊子的身上,这为病毒打开了向都市人群传播的巨大空间。据统计有20多种伊蚊都会感染寨卡病毒。这些蚊子当中的两种被认为是当前疫情的主要传播媒介。一种是在热带地区分布很广的埃及伊蚊,它在南美洲是优势种;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4.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422028,81571975,81522025,31300600)等资助下,清华大学程功研究员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TMB)史佩勇(Pei-Yong Shi)教授在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最新合作研究发现,亚洲系寨卡病毒NS1蛋白188位点氨基酸的突变,导致其感染埃及伊蚊的能力增强,这可能是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相似文献   

5.
疾病研究     
<正>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员等合作,发现一个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导致寨卡病毒的毒性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小头症,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基于小鼠模型,比较了2015年和2016年分离自南美的寨卡病毒分离株与2010年柬埔寨分离株,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关键突变位于寨卡病毒pr M蛋白第139个氨基酸的位置上。这  相似文献   

6.
正曾经有一部很有名的动画片,名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有人开玩笑说,小头爸爸的头为什么那么小呢,是不是他妈妈曾经感染过寨卡病毒啊?寨卡病毒究竟是何方"怪物"?它们为什么能让人的头变小呢?寨卡病毒为啥让人头变小2015年,寨卡病毒在巴西爆发。从2015年5月开始,短短半年时间内,巴西就出生了4000个小头婴儿,医学专家称之为"小头畸形"。这些婴儿为何头颅比常人小呢?研究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发现,这些婴儿的部分脑组织出现了萎缩的情况。医学专家表示,这种损伤是永久性的,靠目前的医学手段很难治愈。也就是说,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只能  相似文献   

7.
国内速递     
《发明与创新》2016,(4):5-6
正科学家获得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在获得从委内瑞拉归国患者临床标本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日前直接从尿液中获得寨卡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据介绍,这是全球首次直接从患者尿液中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相似文献   

8.
正寨卡疫情自2015年在美洲爆发以来,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该病,而且2016年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11个国家均发现了寨卡病毒人际传播的证据。2016年8月末,英属维京群岛和新加坡成为寨卡病毒最新波及的地区和国家。2016年9月9日,新加坡卫生部和国家环境局联合发表声明说,截至9日中午,新加坡境内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总数已突破300例,增至304例,其中包括2名孕妇和30名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9.
正巴西研究人员与耶鲁公共卫生学院的联合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显示,寨卡病毒能引起妊娠期感染该病毒婴儿罹患青光眼。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出生缺陷如小头症等疾病。联合研究小组曾在小头症流行早期就报告称,该病毒还可能引起眼后部视网膜病变。然而一直没有充分的证据证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寨卡(zika)病毒的爆发和传播已经构成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吁国际社会联手应对。如果说此前中国人还觉得寨卡病与己无关或无关痛痒,那么,2月9日中国出现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就既让中国人产生了地球真小的感叹,也多多少少产生了恐惧,当然,更多的是担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发展,人口、物资流动覆盖全球各地.新发、突发传染病长距离、异地传播愈发频繁,未知生物危险因子突然袭来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国家生物安全.如何有效地应对引起高致死率的烈性病毒,如埃博拉病毒(致死率可高达90%)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致死率约40%),传播迅速、流行遍及南半球的虫媒传播病毒,如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是维系生物安全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由于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出生婴儿小头畸形的发生率大幅度增加,该类病毒性传染病受到媒体高度关注,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所以,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提升战略储备能力,是应对任何已知、未知生物危险因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正>你可能听说过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但还有许多危险的病毒还不为人所知。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召集了一个由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小组,讨论了在不久的将来最有可能导致严重疫情爆发的新型病原体。这些病毒没有疫苗,也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疾病为何如此可怕。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美洲地区出现的一系列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构成了一个"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健康紧急状况"。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紧急委员会认为,神经系统疾病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因果联系仍备受质疑。不过,这种情况构成了一个"特殊事件",并对世界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Z2):37-39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人员和物资交流的国际化,新发突发传染病在全球的传播速度逐渐加速,区域性传染病全球化已成为传染病流行的新常态。如非洲发源的艾滋病、埃博拉,亚洲发源的萨斯、高致病性禽流感,中东始发的莫斯,均迅速地出现在千里之遥的异地。传统或新发的虫媒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也不断地在全球范围造成恐慌。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列一张威胁人类的致命动物排行榜,蚊子肯定会名列榜首,而且不同于老鼠、毒蛇,它们简直是防不胜防。人被各类蚊子(如按蚊、伊蚊、库蚊等)叮咬而感染的疾病有疟疾、乙脑、黄热病、西尼罗河热等,这些疾病也被统称为蚊媒病。近期在中南美洲密集出现并已在世界多地散见的可导致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就被认为是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所导致的。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继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寨卡病在南美的流行和进入中国让人们更加重视蚊子传播的疾病。蚊子能传播80多种疾病,很多疾病都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并导致人死亡或产生畸形,如疟疾、黄热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淋巴丝虫病和寨卡病等。由此,研究人员在不断思考,如何战胜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显示出巨大的改造基因和战胜疾病的潜力时,人们想到了基因驱动可能是战胜蚊子,从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23,(8):5-5
作为传染病救治领域的传奇人物,卢洪洲的名字总是和危险、责任与救死扶伤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往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与艾滋病、非典、甲流、禽流感、黄热病、埃博拉、寨卡,以及新冠、猴痘等病毒逐一正面交锋。在每一次全球新发突发的传染病防控“战斗”中,卢洪洲总是义不容辞冲在最前面的那一批人之一。作为医生,他总是自豪于自己的职业。他勇于冲锋,全天候实战,每周日都要坐诊接待病人并坚持至今。作为管理者,他锐意革新,提出了根据医学发展规律,布局前瞻性创新技术的传染病医院转型升级路径,以科研引领医院不断创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增霸卡是目前机房管理维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具有基于网络的灵活、便捷性特点。笔者以惠普增霸卡为例,总结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并通过实践验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增霸卡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实验结果得到,正确地使用增霸卡的各项功能,才能在系统更新、软件更新、病毒预防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让管理员能方便、快捷、准确有效地对单台计算机或整个机房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19.
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减少在电梯内按键时感染病毒的风险,人们使用牙签或纸巾等按电梯按钮,但这些方式并不方便。我设想了一种非接触的、感应式的电梯楼层选定辅助装置,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装置分为主机和乘梯卡两部分。主机由射频电路和主控电路组成,乘梯卡由射频电路、按键和核心电路组成。电梯外侧的射频电路安装在叫梯按钮底座处,负责感应乘梯卡的信号,从而判定是否有拟乘梯者。乘梯卡的数据被导入主控电路,根据事先设定的目的楼层,自动计算出电梯应该是上行还是下行,完成叫梯并点亮相应的按钮。电梯到达,乘梯者进入轿厢,安装在轿厢内壁的多点定位系统可感应到乘梯卡进入,主机仍会根据乘梯卡的数据点亮目的楼层按钮,供乘梯者确认。此时,乘梯者可通过乘梯卡上的按钮操控电梯开、关门,若乘梯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80年代初,5例同性恋者死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引起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重视。仔细研究后,CDC认为,这是一种侵犯人体免疫系统的新型疾病,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1983年法国学者Mon-tagnier最先发现这种直接损害机体免疫系统的病因是一种嗜淋巴组织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随后将其定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迄今确认HIV有两种,即HIV-1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