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孩子不好好吃饭而焦虑的家长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头疼不已,常常要闹得鸡飞狗跳.关于孩子的吃饭问题,很多父母真是操碎了心,不是担心孩子吃得太少,烦恼孩子挑食的坏毛病,就是头疼孩子吃饭不能乖乖坐着吃,这些问题弄得家长时常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2.
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而均衡的营养,而吃饭是宝宝摄取营养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爸爸妈妈都特别关注应该给宝宝吃什么、吃多少?怎么才能让宝宝把这些父母精心准备的食物吃下去?至于其他的,倒是没有多想。实际上,给孩子喂饭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3.
蒋俊  邓丽洁 《今日教育》2007,(12):42-42
每到幼儿园放学时,家长接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中午吃饱没有?殊不知,老师也很怕幼儿没吃饱,每次吃饭都给幼儿盛很多饭和菜.一碗吃完了,还要给幼儿盛一碗,孩子想不吃,老师说,吃完要发大红花、奖小星,于是孩子尽一切力量把饭吃完。老师这样做是怕幼儿没吃饱,同时也好给家长交差,让家长满意。我一直以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  相似文献   

4.
左邻右舍,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到了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有的孩子闹着不吃;有的孩子尽吃菜不吃饭;有的孩子说“我不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有的父母给孩子准备了“好菜”让孩子一个人独享;还有的父母干脆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孩子则吃一口,玩一会。“吃饭”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其实,这是家长自找的苦恼,是家长自己把孩子给惯成这样的。我的女儿已5岁了,长得活泼健康。一日三餐,无论荤素粗细,她都吃得津津有昧,从不要我操心。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教育独生子女养成饮食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不是多喝“娃哈哈”。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首先就孩子的吃饭问题犯了愁,这可是前几代父母未曾预料到的事。老一代做父母的曾有这样的经历:母亲将盛饭篮子挎在手臂上,转着圈给吃得狼吞虎咽的孩子们一一加饭,碗置放在桌中央,菜也得由父母挟,给多少吃多少,做晚辈的是不敢随意动筷。而今天景观大变:只见一个孩子坐在饭桌前挠头搔耳,对桌上的饭菜一筹莫展。“民以食为天”更愁的自然是当父母的。怎么办?如何引起孩子的食欲? 娃哈哈口服液的广告的制作者可谓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将脑汁用在了“开发”食欲上。他们向关心孩子胃口的家长发起了攻势,诱人的广告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能耐     
假如要问一句,如今的孩子有多大的能耐?很多家长会说,如今的孩子真是聪明绝顶了,小小年纪能认多少多少字,会背多少多少诗,玩起电子游戏机来能得多少多少分。可是假如再追问一句,如今的孩子自理能力有多强?比如能不能自己整理玩具或学习用品,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挤公交车去上学……恐怕很多家长要为此语塞。我女儿就是这样。她今年6岁,从小娇生惯养,弄得个林妹妹似的身体,平时吃的饭恐怕还没吃的药多。念她体质差,我们平时总是宠着她,走路怕累着,吃饭怕噎着,睡觉怕冻着。她要画画,有人给她拿纸笔画板;她要刷牙,有人给她倒水挤牙膏。久而久之,养…  相似文献   

7.
鹰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画面: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父母把鱼头给了年逾古稀的爷爷,把鱼尾给了年过花甲的奶奶,把味美的中间一段分给了孩子。对于这对父母的做法,我不敢苟同。也许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爱孩子;可我觉得如果家长们只一味地让孩子养尊处优,而不注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孩子多方面的锻炼和教育,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相似文献   

8.
张延伟 《新疆教育》2012,(9):178-178
为了让初如园的小班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采用了家长陪同幼儿入园适应的半日活动。该吃饭了,孩子们都坐在小椅子旁准备进餐了。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家长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真香呀!刚吃了几口,一位孩子的姥姥大声对老师说:老师,再给我们的孩子盛点菜,孩子爱吃菜。话音刚落,一个爷爷也让老师再给孩子盛点菜……没几分钟,又有一些家长要求给孩子添菜,由于老师对孩子们的进食量不是很熟悉,转眼间孩子们的盘子里又都添上了不少的菜。老师,我吃不了。老师我不想吃了。有的幼儿索性在家长的带领下主动将剩下的倒进了垃圾箱。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一般条件都较优越,过分优越的环境不但没有把孩子培养好,反而使孩子养尊处优,其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比较差,很难面对困境。专家呼吁:从幼儿开始就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孩子健康成长。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不吃饭,只要饿他一顿就能让他乖乖地去吃。但问题不是那样简单,现在的孩子摸透了家长的心思,自己不吃…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肯吃饭,他们中不少人,只要听说某某食品营养好,能开胃口,就想方设法买来给孩子吃。可是用过以后,效果并不好。其实,幼儿不想吃饭的原因很多。当孩子不想吃饭时,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找原因。首先,孩子是真正不想吃饭还是吃饭速度慢...  相似文献   

11.
<正>每到吃饭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为孩子的吃饭问题而伤脑筋。有的孩子吃饭时东张西望,有的食欲不振,有的挑食偏食……那么怎样帮助家长们摆脱这些"烦恼",让孩子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健康呢?镜头一妈妈把饭菜端到桌子上后,喊龙龙洗手吃饭,但是龙龙仍然在摆弄新买的小汽  相似文献   

12.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13.
尚巾 《家教指南》2008,(2):38-39
孩子对吃饭“没兴趣”?! 中国幼教网报道,吃饭了,妈妈刚把饭端上桌,孩子就开始摇头说“不吃”。妈妈端着碗跟着孩子在屋子里转,半个小时过去了,饭都凉了,孩子才吃了几口。像这样的吃饭拉锯战,可能家长们多多少少都经历过。很多家长为此犯愁,使尽招儿,追着、哄着、骗着孩子吃饭。有专家认为:“孩子吃饭不是小事,放任不管和过于焦虑都不是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送年幼的孩子去幼儿园,是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孩子还太小,往往对新环境不能接受。看着孩子在幼儿园里又哭又闹的情形,很多家长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其实,送孩子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接受启蒙教育,并不是件为难的事,因为这个过程也是有章可循的。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日美家长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多少家长窥探过孩子的心事?多少家长暗查过孩子的言行?多少家长偷看过孩子的日记?这样做的家长能正视孩子的双眼吗?要想让孩子心灵无垢,家长去信任自己的孩子吧!信任孩子的结果是什么?答案:孩子反而会更好地跟爸爸妈妈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会减少很多,家长将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爸爸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有趣的"椰壳效应"。"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孩子就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吃下去,反之就难以下咽。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也有同感: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最终的目标达成度也会截然不  相似文献   

17.
盛桂娟 《辽宁教育》2014,(11):70-72
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爸爸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有趣的"椰壳效应"。"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孩子就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吃下去,反之就难以下咽。反观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也有同感: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最终的目标达成度也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不爱吃饭是令家长们头疼的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不要过分担心孩子不吃东西,只要他身体健康,没有生病便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孩子饿了,他自然会吃。孩子的胃口不可能每顿都一样,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二、除考虑营养以外,孩子的食物还要注意色、香、味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小学普遍开展的快乐教育、亲情教育、赏识教育已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所关注,但对于挫折教育的关注显得相对不足。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教育不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也不是单纯让孩子吃点苦。  相似文献   

20.
时间是宝贵的,应从幼儿期就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时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家长只顾忙自己的事,只要孩子不吵,不妨碍他,就随孩子干什么;有的过分宠爱孩子,孩子吃顿饭要哄一下吃一口,舍得花去一二个小时;有的让孩子去干简单的、机械重复的事,如写数字,涂圆圈,花多少时间也不管,等等。如此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