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李白离别诗的流传离不开其独特的意象塑造。李白离别诗的意象可分为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意象有单独的语词意象和意象组合等形式,时间意象则有时表达为一个动作,有时则表达为景色描写。  相似文献   

2.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3.
李白,号称"诗仙"与"酒仙",诗酒结缘,风流一时及后世。酒是李白诗歌的精灵,诗作呈现着一种醉态思维,将诗人的浪漫情怀演绎到了一个癫狂的地步,无人企及。  相似文献   

4.
自《诗经》以来到两汉魏晋南北朝, 咏月诗歌大多是游子怨妇主题, 李白的咏月诗扩展了传统咏月诗的表现主题, 把它引向了关注实现人生, 使托意怀人的思想主题成为咏月诗的主流。宋代苏轼继承发展了李白的这一特点。然而, 李白、苏轼在咏月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个性。本文试图在历史的坐标上对他们咏月诗歌的风格、主题以及透过咏月诗歌所折射的诗人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 并由此去窥见两位伟大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陈潇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26-127,130
离别题材的诗篇由来已久,就萧统《文选》而言,其中虽未立"离别"类目,却存在着数量颇丰的离别诗。这些离别诗历经两汉、魏晋、南朝三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一发展变化表现为:离别诗内容趋于丰富,创作手法趋于多样化,反映士大夫阶层的内在精神世界更趋细腻。究其原因,则与萧统的选诗观及离别诗题材的特殊性两方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一、独特的“相识故事”,感受豪情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交流对李白的了解,经过一番热烈的发言,大家将李白定位为唐代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对汪伦的认识,孩子们却只知道他是桃花潭边的一位农民。此时,我故作惊讶:“一位是伟大的诗人,一个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他们是怎么认识,又怎么会成为好朋友的呢?”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人说他们可能原来是亲…  相似文献   

8.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女性题材诗对李贺具有重要的影响。李贺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另辟鸿蒙、别出机杼。他的策略是对李白诗歌进行"修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地对前驱诗的续完;二是朝着个性化方向的"逆崇高"运动。李贺因此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诗鬼"形象,从而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于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伤离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一个人能不经历离别。离别,是感伤的代名词,是以泪水作为标志,以依依不舍作为特征的。从古到今,有哪一场离别是以欢笑收场?答案是否定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其挚友孟浩然乘舟远去时的伤感与寂寞,尽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滔滔东去的长江,是他无尽的伤感与思念;与挚友的离别,更是使阳春三月的明欸阳光为之暗淡。这是怎样的一种悲伤与无奈呀!“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虽然这句诗中未指明要送别的人物是谁,也未直抒其离愁别绪,但是,也正是因此,这首诗成为了中外离…  相似文献   

12.
李白是盛唐时期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信和自负,狂然傲立的人格,豪放洒脱的所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诗歌中被李白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只看到李白的诗歌成就,却没有看到他在政治领域的求索精神。李白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奋斗了一生。他面对现实的社会价值与自身的独特价值的选择,他所表现出来的矢志不移、刚正不阿的精神,给中国后世知识分子留下了许多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离别诗很多,诗人常将离别之情寄寓在流水中,形成了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对后世离别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送别方式、离情与流水的关系及流水意象形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西古典爱情诗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委婉、深沉,西方爱情诗热烈,奔放。表现在离别诗上,中国诗我浓重的悲剧色彩,而西方爱情离别诗虽伤感,却充满喜剧色彩、乐观。此外,中国古典爱情诗中出现了一类怨妇诗,而西方爱情诗中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与崇拜。  相似文献   

17.
送别诗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长安二年为界,李白早期的送别诗多用格律体,写得明朗单纯,侧重于叙惜别之情;后期的送别诗则采用了不少歌行体,在情感的表现上要丰富复杂得多,另一方面,虽然他与王维、岑参等诗人共同反映了唐朝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李白的送别诗在情感表现、意象运用上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8.
李白留下了400余首与月相关的诗,无论数量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诗人写月之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以丰富的意蕴展现了他诗国巨擘的深旷情怀,以独特的艺术表现传达出李白豪放飘逸的风神,而他的爱月咏月又具有生命际遇、个性、思想诸层面的复杂缘由。  相似文献   

19.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20.
张君香 《生活教育》2012,(14):58-60
"月亮"在李白的诗歌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李白把他对月亮的真切感受和自己的主观情绪、愿望有机统一,融入了诗歌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白的一生与明月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在李白的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也是李白内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