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王维与佛禅关系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高潮后,二十多年来呈现出兴旺局面,研究家们在发掘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多元化、多角度的有益探索。本文收集有关研究成果的线索近90条,从佛禅对王维心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佛学对王维创作手法的影响、王维对禅宗的反作用、以及佛教对王维诗的消极影响等几个方面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2.
高慎涛  冯阳 《天中学刊》2005,20(6):101-102
王维与佛禅有密切关系,其思想多受佛禅影响,并留下许多禅诗。对王维的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佛禅思想的评价、禅诗的品衡以及画与禅的评价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高慎涛 《天中学刊》2006,21(4):95-98
王维是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代表性人物。20世纪尤其是近20年的王维与佛禅研究尤显兴盛,主要集中在王维佛禅思想、王诗的禅意、诗与禅宗关系、禅诗中美学思想、画禅关系、僧人交往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思想与佛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关联,突出表现在其诗中“空”字出现频率颇高。文章以王维的“空”字诗为例,结合“空”在佛禅思想中的内涵,综合分析王维诗中佛禅思想的成因及王维诗禅交融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辋川集》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之一,它所展现的,除了明显的禅宗思想、部分佛禅化的道家精神及其艺术趣尚外,儒家理义也犹如暗涌隐现其中。推而言之,王维对“三教”精神的兼容并蓄,促使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在其笔下获得了总结和提升;体现了盛唐诗人理想的精神面貌;也成就了王维“天下宗”的盛名。  相似文献   

6.
王桂珍 《沧州师专学报》2003,19(2):34-35,37
王维山水诗独特诗歌意境的生成,源自于诗人本真的生命状态,是中年后的诗人受佛禅及老庄思想的影响,早期入世心理发生了转化,从而形成了冲淡宁静、自由超脱的生命情调,并且外化成其山水诗空明隽秀、清幽深远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接受怀着一种褒贬共存的复杂感情。作为田园诗承继者的王维,一方面否定陶渊明避世的生存方式,走上了亦官亦隐的"朝隐"之路;另一方面在诗歌上,他却师宗陶渊明,喜欢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并用其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清腴、平淡、自然、闲适的田园诗艺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种褒贬共存式的复杂情感,使王维对陶渊明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8.
王维许多诗歌表现了深奥的禅理。从表现形式和内容层次上可将王维的佛禅诗歌析为三种: 色空无碍、性相不二的理性把握, 万象本空、物我一如的生命体悟, 泯识显智、机用不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后,伴随着佛教的不断世俗化和普及化,从发展走向成熟的中国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的结构,还是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佛禅思想对小说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佛禅思想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借着小说的深入人心,佛教又无形中加速了其世俗化与普及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时代背景和母亲宗教信仰的影响,他具有很高的佛禅修养。王维山水诗的禅味体现为两种境界:一种是在般若“空观”的映照下表现出的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另一种是在“空观”之外,将佛教禅宗与老庄思想相结合表现出的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虽然王维的山水诗蕴籍禅味,但却不能把他单纯理解成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为在他的禅境里其实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此他的山水诗并没有因为佛禅思想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人生的热望,生命的火焰其实从未熄灭,整体表现为“空观不空”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1.
金诗流露出强烈的佛禅佛禅意识和情趣。这种倾向主要反映在空寂虚幻、归家休歇和物我一如三个方面。它们皆为佛禅学说中的重要内容。这种现象从特定侧面揭示了佛禅对金诗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禅宗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的王维以禅入画而作“破墨山水”,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从王维的生平思想分析入手,阐明禅宗对王维的人生哲学、艺术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禅宗对王维水墨山水画风的形成及其对中晚唐水墨山水画的出现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维第一次仕隐矛盾是在其被贬济州之后,以陶渊明为核心展开了人生思考。最终他选择了干谒求仕。第二次仕隐矛盾是在张九龄罢相之后,在遁入佛禅之合理调节与出使边塞的现实激励之中他选择了吏隐。从求仕之隐到吏隐是其仕隐选择的体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诗歌、诗论注入了新的特质,产生了大量的佛禅诗,出现了“以禅论诗”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佛禅诗的研究渐趋繁荣,浙成体系。广泛探讨了佛教在诗歌创作、鉴赏、批评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本文试把这些成果择要综述,并指出从佛禅角度审视诗歌,学界有一些新发现,同时对当前佛禅诗各个方面的研究态势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自幼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他的大量散文中都有佛禅思想的印记。他的散文“就佛言佛,不入一儒语”,被贬后,借禅宗消解伤痛。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当时人的立身行事,思想演变与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与安史之乱的紧密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王维陷于乱中的复杂情况,唐人对王维陷乱的态度,王维陷乱的历史背景及主客观因素,安史之乱后王维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自然观是王维隐逸心态的基础,庄禅思想的影响是主导,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契机,时代的隐逸之风是王维选择隐逸方式的重要依据。在此隐逸心态和隐逸风格的影响下,王维的诗作呈现出旁观型、参与型、融合型三种态度,形成独具一格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小说《太白山记》和《烟》中的佛禅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佛禅义理于作品,传达出一定的佛禅思想;二是创作时运用佛禅的独特思维方式,以“超言绝虑”的直觉顿悟式思维获取艺术灵感;三是营构作品独特的意境,使之具有禅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废名的诗歌创作曾一度被人遗忘,但是作为废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不应该被忽视。在其诗歌创作中存有大量的佛禅思想的影响,导致其诗歌由于阐发哲理、佛禅思想较重而难于解读。在难于解读的背后,体现的却是废名要在理想之国度中建立一个美好的禅境,并以此来引导自己在现实之中负担的沉重却又淡泊的现世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