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真可谓诗海浩瀚.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让中学生走进诗歌,并把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使语文教学带上一层诗性的光辉,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学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将近一半的篇章使用了数词,使用数词的地方多迭400余处.本文试图从数词概况、数词分类、数词运用的形式、数词的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数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提出先秦古诗有3 000余首,孔子删除十分之九.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可以确定的出自于西周初年至春秋后期的逸诗不超过30首,数量极为有限.<目耕帖>所辑104首逸诗,绝大多数非<诗经>时代的诗歌.今天所见到的先秦逸诗绝大多数并非是从<诗经>中删除的,孔子删诗之说不能成立.先秦逸诗的出现有三种原因:其一,部分逸诗为上古至夏、商时代的作品,或为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二,有些逸诗虽然产生于<诗经>时代,却并没有被收入<诗经>之中,它们只是漏收的诗歌,却不是从<诗经>中被删除的作品.其三,确实有部分诗歌原本收入<诗经>之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从<诗经>中逸出了,而成了逸诗.  相似文献   

5.
从<唐宋词流变>、<中国古代诗歌流变>、<宋诗流变>、<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词体演变史>一路走来,木斋先生一贯注重文体纵向流变的阐发.在<宋词体演变史>这样一部融个体研究与总体把握于一体、融感性鉴赏与理性阐释于一体、融风格流派分析与发展演变规律探寻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中,木斋逐步建构起他的唐宋词体"应体"论.  相似文献   

6.
儒家解释<诗经>注重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没有遵循<诗经>是文学艺术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接触<诗经>作为诗歌的"诗性之美".以<陈风·泽陂>为例,综合十种<诗经>注本关于此诗的解释,将汉儒、以至后来儒者加诸此诗上的种种迷雾吹散廓清,以发现其耀煜着先民情性之光、智慧之光、理想之光的诗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意象诗的源头是<诗经>而非<离骚>.<诗经>中许多诗篇意象丰富,"比""兴"手法的运用,决定了<诗经>中大量意象的产生.尽管从中国意象诗的漫长发展历程看,<诗经>意象还仅仅处于原始发育期,但其中一些诗即便和现代意象诗的代表"朦胧诗"相比,也毫不逊色.正因为<诗经>意象具备了高度象征性、主观性等古典诗歌意象的诸多特征,才使<诗经>具有生动形象的图画美、蕴涵深广的意趣美、回味无穷的含蓄美,散射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弄清这一点,对疏理中国意象诗的历史流变,深刘认识<诗经>的诗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黄阳 《现代语文》2005,(11):9-1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研究上古音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研究<诗经>的用韵内容主要分为两点韵例形式和通韵合韵形式.而其中韵例分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婚恋现象和婚姻礼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礼文化和制度.<诗经>形成的时代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这一"礼"笼罩的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与礼相关.文章以<诗经>为例,重点论述先秦时期婚礼进行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  相似文献   

11.
问句在<诗经>中使用频繁,根据所发问对象的有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根据有无回答亦可分为两大类.这些问句的巧用,增添了<诗经>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使诗歌的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使叙事井然有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有时也是心理描写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极富有象征意蕴的两首诗歌,<诗经·蒹葭>和戴望舒的<雨巷>为我们提供了求而不得、可望难即的人生启示.但是在大致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追寻态度、不同的追寻对象、不同的外在环境又折射出或执著或幻灭的不同抒情基调.  相似文献   

13.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诗经>中构建的家庭伦理模式在后世的文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填充.唐宋词就是对它发展的一个方面.唐宋词从亲子之伦、兄弟之伦和婚姻爱情的模式几个方面给予<诗经>以回响.这既能证明<诗经>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又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诗经>的内容,以题材论,我们大略可以将它们分为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宴饮诗、宗庙祭祀诗等.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注意到女性形象的作品.在<诗经>中,很多诗歌热情地歌颂着女性.诗歌中的美丽女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美女们在文学经典中大发光彩.她们以各种不同的美见长,容貌关、身段美、神态美、举止美、个性美以及道德美,更多的是集外在美和内在关于一身,秀外慧中,令人遐想.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反映着周代社会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各方面意识形态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经>中的农事诗反映周人在农事中所确认的天人关系,宴饮诗体现周代社会结构的根本精神原则,战争诗蕴含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婚恋诗征显礼、俗对峙与传承的历史动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举行,大会提交论文150余篇,主要从"<诗经>学史研究"、"<诗经>文化研究"、"<诗经>文艺学研究"、"<诗经>名物训诂与注疏研究"、"<诗经>与出土文献研究"、"海外<诗经>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是近年来<诗经>研究新成果的全面展示,并预示了未来<诗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绿表>、<葛生>这两首<诗经>中的悼亡诗感情真挚动人,语言优美纯净,极具魅力.历经千年仍旧没有衰竭,它们的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很多悼亡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分析来看它们的诗情魅力以及它们对后世悼亡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国强 《考试周刊》2014,(77):34-34
<正>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流淌着诗歌的洪流。从《诗经》到"楚辞"、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歌史上的朵朵奇葩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歌有着极高的人文价值,它们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阅读诗歌能开阔人文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但是,由于这些古典诗歌距离现实社会比较远,古今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加上现在学生审美的多元化和欠成熟,他们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诗经>研究中,最早批评<毛传>、<郑笺>的是欧阳修的<诗本义>,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毛、郑字词训诂、章句解释等方面,同时对<郑笺>的以礼说诗、谶纬怪妄和改字为说也着力批驳,从而开创了<诗经>研究的新局面,并与对<诗序>的批评一起,开启了宋代<诗经>研究的疑古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