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伤亡.玉树地震过后的首要任务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可以考虑发展黑色旅游.本文在分析玉树旅游资源具有"三高三低"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开发黑色旅游的探讨,提出玉树开发黑色旅游的"色彩组合"策略,希望能对灾后重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对灾区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川籍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如何有效地面对灾后学生心理的重建工作,成为现在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关心灾后学生心理重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之中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有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群体的抗挫折能力有积极影响,这正是本论文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对体育锻炼与抗挫折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5·12"大地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造成惨重损失,使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其中,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本是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将之更好加以保护,如何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备受关注。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为例,通过对该乡灾后重建中建筑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论证了在灾后原址重修与异地重修中,现代科学规划与尊重历史的差异是保护与继承建筑民俗的重要手段,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健身锻炼形式、场地、锻炼持续时间、频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微乎其微。在客观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旨在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重视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为吉林省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邱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
对随机整群抽样的358名大学生施测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体育锻炼状况问卷,对施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7.
深圳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随着人们物资生活的提高,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无疑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练少、持续性低有较大关联。根据大学生各个群体特征(性别、专业和年龄、爱好)不同参与哪些项目,进行管理、提供训练建议和注意事项,探索出更加符合特区大学生不同锻炼群体的练习方法,找出各个群体参与锻炼的心理表现和规律,从中依据心理表现给与指导参与,探讨适合特区不同学生群体体育锻炼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体质弱势大学生这一既普遍又特殊的心理障碍高发群体,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机制、体育锻炼对改善体质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性,对从理论、观念上提高体质弱势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效果、增进其身心健康的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状况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安徽三所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辅以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多维观研究分析,力求探索出大学生锻炼的行为、意识特征的集中趋向.同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体育锻炼,培养提高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并在实践中作了几点尝试,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灾害遗迹。我们认为川西"5.12"特大地震灾害遗迹是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特殊资源。地震灾区坚持科学的灾后重建观,确定旅游开发的主题形象,打造出世界级的以地震旅游为特色的川西旅游胜地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分类是地震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前提。本文重点阐释了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分类问题,以期为川西旅游重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