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清代目录学家耿文光的生平、著作和目录学成就.分析他的"读书目录"的内容和特点,指出他作为清代目录学家独具特色的贡献,以及他的经验对于当代目录学研究可以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耿文光的目录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清代目录学家耿文光的生平、著作和目录学成就.分析他的"读书目录"的内容和特点,指出他在清代目录学家独具特色的贡献,以及他的经验对于当代目录学研究可以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雷发达是康熙时期的一位宫廷建筑大师,他将清代"官式"建筑做法及则例传给后人,为清代皇家建筑的建设、皇家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清代藏书家兼出版家鲍廷博秉承"以散为聚"的藏书理念,辨证地处理了"散"与"聚"的关系,所藏之书多为宋元善本,为《四库全书》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的底本。他选择藏书中的精品,刊刻成《知不足斋丛书》,为清代丛书事业做出了贡献,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5.
邓喆 《兰台世界》2015,(3):147-148
吴历清初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为"清代六家"之一。吴历一生勤奋,擅长书画。他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从吴历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本人的思想变化。本文主要从吴历本人的经历以及他的性格来考证他的书画风格。  相似文献   

6.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占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 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施世纶为官坚持以民为先、廉强恤下,因而有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公案小说《施公案》流传至今.但又因他为人处事低调,实际记载其生平的正史史料比较有限且零散,以往学者对其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年谱梳理、遗作《南堂集》《南堂诗钞》等,缺乏对其为官生平的详细研究.作为清代唯一一位任职期间"通漕无欠"的漕督,他的为官经历无疑是考察清代漕运官员的一面镜子.本文梳理其生平履历,从侧面说明清代漕督的工作职责要求,进而简要分析清代漕运制度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7.
<正>李芳桂(1748—1810),清代剧作家。熟悉而喜爱他的戏迷又称其"李十三"。对这位享誉斐名的清代艺术家的探究近几年已有诸多成果问世。深入到李十三的内心世界,一个饱经磨难而又自强懦弱的身影促使我们对他的艺术生涯增加了更多的思考。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人丛书·  相似文献   

8.
清代泉州著名藏书家不下二三十家,龚显曾就是其中之一。他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购书、抄书、刻书,藏书达7万余卷。龚显曾与他的"薇花吟馆"藏书及"诵芬堂"刻书在福建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书斋原指藏书室,现泛指读书的房间,许多名人往往给自己的书斋起个名,用以寄情明志,或者自勉。春在堂清代学者俞樾在科举殿试时做的一首"试贴诗",其中有一句"花落春犹在"。那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正是花叶飘零的时代。他的诗认为花虽落而春天还在,在朝廷看来是吉祥的,俞樾因此中了状元。为纪念这一荣幸,他就将书室取名为"春在堂"。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相似文献   

10.
湖南湘阴人左宗棠,不愧为清代"同治中兴"名臣.在中华民族大利益大是大非面前,他三次拍案而起,显示出大义凛然的风骨.  相似文献   

11.
唐英是清代最著名的督陶官,他使中国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由他主持烧造的瓷器也多被誉为"国之瑰宝"。本文讲述了唐英督导陶务的人生经历,探讨了唐英制瓷的艺术理念,总结了唐英主持下的唐窑所具备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医黄元御36岁开始从事著述,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著书14种,均被四库全书全数收录,以至于当时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他也被同仁封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  相似文献   

13.
沙敏 《北京档案》2007,(8):42-43
他不是满族人,却对《爱新觉罗宗谱》研究透彻,达到流利背出的境界;他热心随和,经常能够帮助满族人查出若干代的宗谱;他掌握了八十多位清代王爷的翔实资料,与670位皇族后裔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金枝玉叶"们都很尊敬他.  相似文献   

14.
以"档册"为标的词对清代403种文献进行了检索与分析,对"档册"一词的组词类型、基本含义和在清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时间范畴、内容范畴等做了统计和分析,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清代"档册"一词在清代的使用和演变情况。对"档案"一词出现的渊源起到了旁证的作用,也对清代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加深了了解。有利于我们了解清代档案术语的演变和清代档案工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康熙是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一代明君,在他的统治下,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范围日渐广泛,其中古钢琴的传入、传播与发展与康熙息息相关。他不仅具有极高的音乐修为,而且谦虚好学,年迈时竟还能弹奏诸如"普庵咒"的乐曲。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代道咸同时期的"一代儒宗",祁寯藻为振兴朴学研究,主持了《说文系传》的重刻工作。研究表明,由于他的推崇与号召,其周围已然形成一个注重文字学考证研究的学术圈,他们的文化选择和作为正是清代学术特色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7.
论文旨在从清代"十从十不从"诞生的背景,清代的服装文化,清代灵活的服装制度对稳定政局所起的影响三方面论述清代服装制度。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期著名学者汪中之子喜孙,虽然学术成就不是很大,但对他的研究,是扬州学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意义重大.喜孙又同朝鲜学人多有交往,他所保存的<海外墨缘>册子就是这一交往的文献实证.这一册子中,记载了很多朝鲜权敦仁对于清代学坛各种情况所提的问题,是我们研究"海外看中国"的重要文献.这一册子的作者问题,通过文献内证和其他外部证据,也可以证明应该是权敦仁.  相似文献   

19.
姜虹 《兰台世界》2012,(7):58-59
在中国近代史学界,钱穆先生是继梁启超和章太炎之后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又一位大家。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有几个重要问题必须阐明,如清学渊源、分期、学派划分、写作体例等,方能表现作者对于清代学术的全局性认识。钱穆先生对几个重要问题,都有别于他人的独立见解,这些观点也是他的清学史研究的特征。本文就以上几个重要问题,对于钱穆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展开论述。一、清学渊源对于清代学术的渊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理学反动说",强调清学产生于对明代空疏  相似文献   

20.
张世英,一生从政,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为清代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率先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响应辛亥革命,致力创办新式学校,对中国近代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