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与臣僚     
刘研 《兰台世界》1998,(3):43-45
在1998年的春节假期,我仔细地看了看<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和第二册,从中知道康熙皇帝治理朝政的许多事情.在看各折和康熙皇帝对有关奏折所作的朱批中,感到康熙皇帝与朝庭官员、州府要员、封疆督抚总兵有着特殊的关系,有的就是康熙的亲信,有的是康熙的鹰犬爪牙,有的是康熙的追随者、亡命徒.  相似文献   

2.
康熙对古代书家作品有着较为广泛的学习取法。《石渠宝笈》中著录了康熙临摹二王以降包括智永、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祝允明等名家书迹169件,其中临摹董其昌的作品最多,有63件。从这些作品的时间分布看,康熙从少年时代开始直到晚年,对古代书家作品的学习都不曾间断。《石渠宝笈》和《佩文斋书画谱》著录了较多康熙对古代书迹的题跋。通过对这些题跋的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康熙推重晋人书法,以二王作为评价包括董其昌在内的书家水平高下的标准,宗王喜董成为康熙重要的书法观念。同时,其在题跋中也表达了学书是为政余暇之事、书家当重人品修养的主张。康熙宗王喜董书法观念的形成,有书法发展时代背景和自身喜好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小青 《东南传播》2011,(11):139-141
当前的娱乐节目中充满狂欢色彩,本文以台湾金牌电视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为范例,并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指导,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代表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语言、身体、形象这三方面表现出来的狂欢色彩,并提出《康熙来了》的狂欢对大陆同类娱乐节目的启示,同时指出,狂欢化本身具有的审美和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4.
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战争和谈判的交替过程中运用力量和智慧为收复台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后郑氏集团在清政府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接受康熙的招抚谕旨,率台归清。  相似文献   

5.
陈廷敬作为康熙在位时的老师,为官五十余年,保持了自己廉政节俭的从政风格,辅助康熙渡过了无数的难关,为康熙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4年康熙(注:台湾综艺栏目《康熙来了》)开播,那年我来北京上学.当时每集《康熙来了》更新,在广院内网共享P2P平台的下载量都是第一名,大学期间几乎一集不落,当佐餐消遣.今日,康熙谢幕,再见十二年!”这段话是我的一位好友最近在朋友圈发的,对于这样一档电视综艺栏目的谢幕,各种感慨一度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刷了屏. 短短一两年时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各类自制栏目,如《奇葩说》《你正常吗》《偶滴歌神啊》等,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特别是90后.  相似文献   

7.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古人心目中黄河之水来自神圣的天边。因此对神秘的黄河之源的探寻,经久不止。清代黄河探源并绘制出河源地图始自康熙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首次探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又再次探源。两次探源所绘地图,都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8.
畅春园原址在今北京大学校园西侧一带。康熙二十六年(1687),畅春园建成。康熙帝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就住在此园中,避喧听政,读书射猎,享受山水之趣。康熙曾将园内无逸斋赐给他的二儿子皇太子允礽居住,以后,这里也就成为皇子皇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康熙为以后几代帝王开创了园居的风尚,畅春园就是清代帝王在海淀及其附近地区大规模修建园林的开始。早在当年,康熙已经把畅春园周围的地域分赐给皇室与王公贵族,康熙后来死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将它改建成恩佑寺来供奉康熙的御容。恩佑寺庙门如今尚伫立街边。  相似文献   

9.
传奇侍女──苏麻喇姑李文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连续剧《康熙大帝》上篇“玄烨夺宫”。剧情主要反映康熙在执政之初智除权臣鳌拜党羽,巩固统治地位的史实。剧中人物之一──苏麻喇姑贯穿全剧始终,并被刻画为与康熙年岁相当,是一对情意绵绵的恋人,为巩固康熙统治地...  相似文献   

10.
康熙与档案     
清代皇帝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在康熙统治期间,利用档案、图书资料来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多,如<明史>(延续到雍正年间完成)和地方史志的纂修相继告成.  相似文献   

11.
丁琼 《历史档案》2006,(2):61-67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大欢迎的,康熙允许他们传播天主教。但由于礼仪之争,康熙命令禁止传教,令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不领票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雍正元  相似文献   

12.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演康熙,很多观众都叫好,认为可以跟焦晃的“康熙”比美;当然也有说不像的,说是怎么看都有点方鸿渐的穷酸相,没有王气,少了威严。不过,若是从编剧的角度看,康熙的“形象”还是较为丰满的,“怎么看”也有点“立体感”。首先,编剧从人的角度出发,没有把康熙写成神。康熙从小志在天下,聪颖过人,但并不是生而知之的神童。他像很多顽皮的学童一样,很讨厌读那些枯躁的经文,听那个白胡子先生的教训,曾经编了一大篇理由到皇祖母那里告黑状。他也曾年轻气盛,想在朝政之上除掉鳌拜,提前亲政,结果“热豆腐”没…  相似文献   

13.
曹寅是曹雪芹祖父,康熙名臣,康熙五十一年奉旨赴扬州刊刻《佩文韵府》,不幸感染风寒,旋转疟疾。康熙闻悉,关怀殷切,特赐金鸡纳药,并命驿马星夜驰往扬州,但未及药到,曹寅却已病故。  相似文献   

14.
魏特 《全国新书目》2008,(18):16-17
康熙年间,那些"老老外"们来华,他们以其特殊的身份,走进了神秘的紫禁城,他们教皇帝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用西药为皇帝治病……他们时时进入康熙皇帝内廷,和皇帝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日常的书信、日记、给自己国家皇帝的奏折中记下了康熙皇帝的种种大事小事。《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为我们全面了解真实鲜活的康熙大帝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5.
雍正勾结隆科多把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在康熙死后就已传开了,戏曲、话本、民间传说都这样讲,沸沸扬扬200多年.  相似文献   

16.
军机处的设立及变迁 清代随明制不设宰相,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代前期的主要决策机构,号称“国议”,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乾清宫西南方向设立了“南书房”开始是皇帝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为“南书房行走”。  相似文献   

17.
项旋 《历史档案》2018,(3):110-115
武英殿修书处是清代皇家刻书机构,专门负责内府典籍的刊印、校勘、装潢等事务。武英殿修书处的直接产物——殿本,不仅数量达数百种,而且代表了清代刻书工艺的最高水准,清人金埴评价康熙时期的殿本“在宋版之上”。①那么,武英殿修书处是何时成立的呢?对此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分别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九年、雍正七年(1729年)的不同观点。对于同一机构的成立时间出现完全迥异的数种说法,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记载的歧义和后世对文献的不同解读。本文拟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最新发掘的档案,确证武英殿修书处成立于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否定了雍正七年铸给“武英殿修书处图记”等同于武英殿修书处正式成立的通常看法,而厘清该问题,可以对武英殿修书处有更为全面、可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姚志奕 《新闻实践》2014,(6):108-109
娱乐与谈话结合,可谓强强联手,这种节目类型的传播效果从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可见一斑。《康熙来了》在台湾长盛不衰,每晚的收视率为1.2%~1.3%,每周吸引了超过500万观看人次,成为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有线电视台综艺节目。内地也曾出现一批类似的娱乐谈话类节目,最多时达200多个,但是目前已所剩无几。本文通过对《康熙来了》的分析,试图提出一些良性的建议与意见,给内地娱乐类谈话节目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20.
编纂颁行图书为康熙文治一大特色,本文对康熙御纂图书数量进行了分类汇总,并以此为基础对康熙在御纂图书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康熙御纂图书具有裨于治道、力求完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