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与严复、林纾并称"民国翻译三巨子"的伍光建无论翻译作品的数量还是翻译的质量都在近代中国的翻译史上首屈一指。本文对伍光建本人以及翻译作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伍光建先生翻译作品的方法、特色。  相似文献   

2.
伍光建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作品无论是在翻译数量上,还是翻译质量上都堪称一流,与严复、林纾被翻译界称为民国翻译三巨子。  相似文献   

3.
伍光健在中国近代以翻译家为人所知,他是我国第一个用白话文将西方名著译介到中国的翻译家,开创了中国白话文翻译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赵先生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翻译标准的确立以及白话文的普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拟分析论证赵先生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康晓倩 《兰台世界》2012,(19):65-66
在20世纪之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女性翻译文学家。她们几乎都是受过西方新式教育或曾经留洋的进步女性,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同时也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她们的译文以较浅显的文言文为主,但也有不少质量上乘的白话文译著。这批女性翻译文学家的出现,对五四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女性在文学创作以及翻译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女性翻译文学家的出现由于历史和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女性即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往  相似文献   

6.
刘元秀 《兰台世界》2013,(25):130-131
闻一多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主义战士、学者、诗人。他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可谓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白话文诗体翻译的先锋人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扩大翻译的影响力,陈独秀力主以白话文进行翻译,秉承忠于原著的原则,使得当时的普通民众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的进步思想,在对当时翻译风格造成巨大冲击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直至世纪末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叙述线索仍然沿用五四白话文运动导师胡适的历史评判,完全否定了清末白话与现代白话文衔接的可能性。自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断言五四的白话文是"话怎样说便怎样写",清末的白话文"却是由八股翻白话",后世史家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之,视之为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9.
桂罗敏 《图书馆论坛》1998,(3):43-44,80
本文设计的中国古典文献电脑助读由两个系统合成,一个是古籍白话文翻译成果的检索,一个是有关字、词组和成语典故的辞典的快速查找。目的在于,在21世纪,解决广大读者对中国古典文献阅读的部分困难,为科研工作提供一些便利。  相似文献   

10.
白话报与白话文的最早创导者——裘可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可桴是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先驱,是早期白话文报刊的积极创导者,也是戊戌变法时期进步的思想家。但围于资料缺乏,今天“知道裘可桴的人却很少很少”;就连一些新闻史著作中,对这位创导白话文报刊的有功之臣也只是偶然涉及,一笔带过。笔者现就所掌握的材料,对裘可桴的生平事迹作一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没有水银的镜子──读《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札记王生平传统似乎在冥冥中捉弄人,五四时代举国若狂反文言文,但是却趋之若鹜地去读反白话文的林琴南翻译的西方小说,包括鲁迅、郭沫若一代名流。另一方面,当今的“国学热”倒过来,公开承认或推崇古圣先贤,认为他们是未来...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和商务的政治态度的转变。“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也是一个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对商务印书馆来讲,最具体的就是商务出版的书,首先是杂志,是用白话文呢,还是用文言文?当时,报纸副刊已用白话文,《新青年》杂志以及其他进步刊物也用白话文了。当时商务很保守,一切刊物杂志还是用文言文。我当时和沈雁冰同志都喜欢写白话文,但是怕所内老先生知道了不好,所以不敢用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台湾老字号“世界书局”重印了该书局于70年前出版程小青所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世界书局总经理阎初表示,中国最早的一篇福尔摩斯小说是1902年刊登于梁启超所编的《新民丛报》上,文言文体;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程小青等以白话文翻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这位西方神探,立即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家喻户晓的偶像和英雄。 阎初说,福尔摩斯当年在中国欢迎的盛况,可从当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定量,就是确定现代汉字的规范数量。自古至今汉语书面语有两种文体,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这两种文体用到的字有同有异。文言文和白话文都要使用的,如"人""出""远";只用于记录文言文的,如"缧""赇";只用于白话文的,如"哆""嗦"。在古代,传世的经典,如典谟训诰等,都只能使用正统文言文;而流行民间的各种俗文学、各种实务文件,如契约、药方、账簿等多用白话文。正统文言文占据书面语的支配地位,各种白话文不登大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水浒记》、《蜃中楼》和《琵琶记》这三种日译作品的译文特点和翻译方法出发,考察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如何了解中国戏曲,如何学习白话文和戏曲知识,为探讨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梳理一些头绪。自十七世纪后半期至十八世纪初日本掀起"唐话学习热潮",不少日本学者以小说和戏曲为研究资料,热心学习白话文学。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只得阅读文本,但是他们学习中国戏曲,甚至借用净瑠璃和歌舞伎的形式来加以翻译;就江户时代的日本人来说,中国戏曲作品也是值得阅读的叙事文学。  相似文献   

17.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媒介并不总是代表舆论。在近代中国,媒介仍然只是少数上层阶级的讨论平台,以党见、派见为本位,政治动员的舆论建构部分依赖于意见领袖与人际传播。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白话文运动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媒介语言的变化使得"在特定阶层内部的信息流动,借助白话文和报刊,向社会普罗大众扩散",对媒介功能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清维新派为中国翻译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从翻译译书的选择上还是翻译译书的社会功能,晚清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时代的进步性。而本文主要探讨了晚清维新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翻译历史的贡献,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翻译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翻译工作是从新华社前身红中社时期便开始有的一项业务。新华社历史上曾成立专门负责翻译工作的机构,特别是随着形势发展需要,先后三次成立翻译部,在推动新华社业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新华社翻译部后来以改建或并入其他编辑部门的形式落下历史帷幕,但翻译工作仍继续有效服务于新闻报道工作,并在新华社业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究新华社翻译工作的历史及相关翻译机构的发展沿革。  相似文献   

20.
清末时期,国内掀起了学习西方法律的高潮,法律著作翻译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是我国近代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历史现象。本文从设立官方翻译出版机构、统一中西之间法律词语的对应关系、培养法律翻译人才等方面考察分析了清末时期我国西方法律著作翻译的显著成就,并从促进新旧法制转型等方面指出了清末法律翻译成就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