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永斌 《兰台世界》2008,(10):22-2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既是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理念,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原则、途径等基本问题,提出了确立档案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既是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理念,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原则、途径等基本问题,提出了确立档案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云庆、赵林林在《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1期上撰文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及其保护原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1、地方特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地方特色性主要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性决定的。而由这些地域独创文化活动而来的档案自然也具有了鲜明的文化指向性,它们不只反映了某项文化活动的真实面貌,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有利于保护珍贵文化档案,维护文化遗产资源安全;有利于积累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地方档案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的收集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档案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5.
论文引入人类学"年代-区域"理论,以滇藏交界区域为案例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研究,强调文化特质之间的有机联系、变迁规律及与之吻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独特性的形成,认为在档案工作中应构建整体观,重视边缘地的流变类型,关注多元文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年代-区域"理论强调的动态性和整体观与档案学"文件双重价值论"及"新来源观"理论相契合,在档案资源整合中充分发挥档案机构的能动性,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细节、打破条块分割,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增加档案工作深广度的有效尝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特色档案建设不仅是丰富和优化馆藏的重要内容,更是档案馆履行公共责任和文化责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和回顾我国地方特色档案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地方特色档案的关系,希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档案工作为契机促进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的核心就是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目前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急需档案部门对他们进行立档保护,建立传承人档案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完整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四个转变模式分析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建设跨机构集成策略,建立多平台或机构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促进用户、研究者和民众借助网络获取服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服务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具有繁荣或者凋零的双重可能性。根据旅游开发和保护程度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为"持续绽放"型、"含苞待放"型、"短暂绽放"型和"接近凋零"型4种类型。高保护、高开发的"持续绽放"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能创造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双重繁荣。针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采取不同程度的旅游保护和开发组合方案,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再繁荣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视野     
《陕西档案》2012,(2):17-19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核心就是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目前大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急需档案部门对他们进行立档保护,建立传承人档案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完整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多彩贵州"活动以声像档案的形式,全景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不仅对"贵州形象"的宣传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艺术档案是地区性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本文分析原生态民族艺术档案文化传承艰难的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传承人队伍建设"旅游开发"档案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一个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侗族特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民族性与代表性。在了解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为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编研以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工作,以期能为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议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15.
李英 《档案管理》2012,(1):80-82
自从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全国不少地区都积极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创新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一定挑战,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档案的特点,顺利实现档案建设与管理,已成为研究的一个课题.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那部分档案,即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对于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其档案还应包括与"申遗"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材料.  相似文献   

16.
太仓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个性,打响文化品牌具有积极的意义。太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到日前为止,经市政府通过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近年来,太仓市档案、文化主管部门联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征集整理工作,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弘扬中华文化和太仓特色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美国记忆"工程、日本"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台湾"兰屿媒体与文化数字藏"等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资源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采多方合作建设模式、丰富资源种类和数量、强调全文内容建置、注重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非遗”档案数字化与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革 《图书馆学刊》2011,33(3):2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完善文化艺术的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教育研究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文化积累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是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传统领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构集体记忆具有现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赋予了建构对象优秀等意义,但档案"建构"性是相对"客观"性而言的,为此还应坚守传统档案文化,延续文物档案工作传统。  相似文献   

20.
付潇 《黑龙江档案》2013,(4):102-102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既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最宝贵最直接的记忆资源,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又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其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档案工作的角度来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