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辍学"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班级或多或少都有"隐性辍学"的学生群体。主要是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隐性辍学"现象的产生。班主任利用关爱打开学生心扉、赏识教育发现学生闪光点等方法,可以有效帮助"隐性辍学"学生回归课堂。  相似文献   

2.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现存的学生虽保留学籍正常缴费。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教室和课堂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一种逼近的危机。关乎一群活生生的迷茫而又无奈的孩子,是对家长、学校、社会良心和责任的拷问。  相似文献   

4.
<正>在后"普九"时代,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隐性辍学成为新的关注点。辨析辍学与隐性辍学的区别与联系及内涵,对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价值。一.辍学教育学界对与"辍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的解读。《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中界定,"辍学是指除正常的毕业(结业)、升级、留级、转学、死亡和按规定办理了休学手续以外,学生中途离开学校,不再上学的行为。"[1]《义务教育效益研究》(由国  相似文献   

5.
兰靖  张念蒙 《考试周刊》2009,(2):155-158
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从教育角度分析,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异化;从法律角度分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违法行为;从文化角度分析,是全民素质的倒退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是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从政治角度分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本文借用部分案例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剖析,以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6.
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辍学的衡量标准有"学年界定"、"课时界定"、"课程界定"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学年界定"被偷换为"学籍界定",显性辍学转化为隐性辍学.以"学籍界定"为辍学衡量标准而形成的隐性辍学,其特殊含义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未能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但仍然保有学籍的个体或群体教育状况."我国的隐性辍学群大致由"名在人不在"、"人在心不在"、"人在爱不在"、"人在力不在"四部分学生来源构成,具有量大、面广、构成复杂、常态存在的特点.辍学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控辍保学"的治本之途.  相似文献   

7.
"隐性辍学"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隐性辍学"现象的产生主要有学生自身、教师教育、学校管理和家庭影响四方面的原因.综合运用目标激励、奖罚激励、竞争激励、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等教育策略,可以合理有效地帮助"隐性辍学"学生"完整"回归课堂.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阶段,控制农村学生辍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免除及教科书的免费使用,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更多地表现为非经济因素,尤其与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密切相关。学生自愿性辍学的主要原因有班级管理过分重视优势学生,忽视处于劣势的学生;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个性化功能;过分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轻多数。班主任要哭取分期防差止辍策略控制辍学,以达到提高我国农村学生受教育普及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基本结构——《隐性辍学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一个核心明确、外缘模糊、具有张力、变动不居的球形群体.这个群体的核心部分十分明确.是由"差等生"构成:外缘部分相对模糊.是由"中等生"构成.这个群体的存在基础是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因而形成隐性辍学的内部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使"差等生"的隐性辍学程度越来越深.使"中等生"逐步滑进隐性辍学的泥沼.而且使"优等生"成为这个群体的潜在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构成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内部张力和外部因素的强弱变化.都会影响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变化.因此,缩减核心、减少张力、增强外因成为克服和防止隐性辍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后“普九”时代,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隐性辍学成为新的关注点.辨析辍学与隐性辍学的区别与联系及内涵,对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加快在城市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步伐,让所有的孩子都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对于民族的教育发展就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费的政策性分析,剖析实现城市免费义务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面临的困难,以及针对城市的弱势群体而采取的相关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隐性辍学"近年来在农村初中生群体中愈演愈烈,其危害巨大,影响学生发展,削弱教育质量,阻碍社会进步。初中隐性辍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并且随年级递增,与性别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特殊结构家庭学生隐性辍学率高于核心家庭,主动型隐性辍学高于被迫型隐性辍学。改善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状况,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体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邓新良 《考试周刊》2014,(39):160-161
"隐性辍学"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给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影响。不论是从培养全面成长的人才角度,还是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出发,重视"隐性辍学"现象并积极治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彭伟健  高晓兵 《广西教育》2013,(7):146-146,169
分析中职生数学课堂"隐性辍学"的原因,提出优化数学教学的策略,力求减少"隐性辍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开始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已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隐性辍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行为层面上的频繁请假、无故缺勤、长期离校和心理层面上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心理问题多样化。可以从教育进入买方市场,生源结构复杂化;信息传播微型化,个体需求多样化;培养模式刚性化,教育教学本科化;现代教育片面化,心灵关怀缺失化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诱因,并从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践行微型化教育,建构学习共同体,建立学校关怀系统等方面提出弱化"隐性辍学"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隐性辍学学生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厌学和"缺学".厌学是学生隐性辍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种种原因作用于学生,然后通过学生自身形成厌学心理,再外化为厌学行为的隐性辍学.厌学心理是不同心理因素的共同心理情绪反应,在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心理因素.厌学行为是厌学心理的外化行为方式,不同的厌学心理因素往往以相同的厌学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而且同一种厌学行为也往往以多种厌学心理因素共同促成."缺学"是学生隐性辍学的次要表现形式,"缺学"是一种由外力施加给学生,而学生不得不接受的不完整学习的隐性辍学状况.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7,(24)
记者近日在陕两、湖北农村采访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虽已免除,但因为家庭贫困、学生厌学,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存在。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村孩了依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好学生"因贫困辍学打工"像孙宝枝这样的情况不多,却特别让人惋惜。"今年3月5日春季开学,湖北省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愈发凸显,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表现主要有:学习兴趣低,学习成绩差;学习上升空间小,学习动力不足;亲子交流缺乏,师生关系一般;听讲认真度偏低,作业完成质量差;学习目标短浅,有辍学想法出现。从学习动机视角分析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需要缺乏、学习归因失当、满足需要缺失、学习期待消极。因此,改善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对策在于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注意学生的归因方式、多以正面方式提供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  相似文献   

20.
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境况描述——《隐性辍学论》之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兰靖  张念蒙 《考试周刊》2008,(47):185-189
隐性辍学学生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以"差生"为核心、以厌学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辍学为最后归宿的学生群体大约占中学生总数的40%左右。隐性辍学学生的受教育权客观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这种侵害主要表现在班级编排歧视排斥、课时保证有效性不足、座位安排靠后靠边、课堂教学被忽视遗忘、教师态度冷漠偏心、管理要求松弛放任、升学机会被公然剥夺等方面。隐性辍学的学生总是被教师或家长有意无意地给予心理挫伤,这种心理挫伤一般通过冷暴力、人格侮辱、定势评价等方式造成。隐性辍学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人生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庞大的隐性辍学学生群的境况令人忧虑,呼吁关注隐性辍学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