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是不分贵贱,皆能爱教。春秋末期,学术下移。竞相为士以及社会发展急需更多人接受教育,时代趋势,为孔子提出这一思想提供了社会根源;同时,由于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理论,又为提出“有教无类”主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因此,“有教无类”在春秋末期产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肯定和适应春秋时期“重人”、“重民”的历史潮流,在吸收、提炼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氏族民主精神和良风美俗,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说。一、孔子第一次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见《论语·颜渊》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孔子还讲过“节用而爱人”“泛爱众”(《学而》)等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孔子提出“爱人”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体系。“仁”是指博爱的精神,应在以人为本基础上阐释“仁”的倡导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念以及完善自我和人格修养。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思想确立了“仁”的道德本体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追求民主法治建设道德化以及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而有关孔子仁学的研究也成为了西方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从外在行为特征角度出发来反对西方用“心理主义”视角解释孔子思想,同时突破性提出以“礼”为切入点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而安乐哲则部分承袭了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仁”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焦点—场域”等研究理论,使得美国汉学对于孔子仁学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孔子将仁视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并提出达到仁的境界的基本途径,表达了孔子对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重视和向往。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从内在含义和人性基础等方面对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其中的交互主体思想因素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孔孟仁爱学说,并使交互主体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和原则,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学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孔子随心所欲凭空臆造的。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存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有把握这一基本思想,才能正确地看待孔子,探讨其仁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离开他以前的某些进步思想谈“仁”,便是无源之水;离开当时和以前的社会存在谈“仁”,便是无本之木;离开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谈“仁”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和它的时代价值。作为“仁”的本意是“爱人”,离开其本来的面目就不是“爱人”,而是“吃人”了。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是“仁”。其“仁学”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独具特质的以人为主体 ,以“仁”为成“人”目的的人文精神。孔子的成“人”思想 ,既对成“人”之性做了内在规定 ,又构建了成“人”的三种人格境界 ,同时提出了关于如何成“人”的重要见解。他的成“人”思想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召力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具有理想色彩,历代统治者和儒者对“仁”学有所歪曲,不能仅以时间顺序为据来指责孔子的“倒退”,从而否定他的人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用改良变法的形式曰益全面开展。波澜壮阔的现实政治生活,必然要在孔于思想中反映出来。孔子基本适应当时社会主流,提出和宣传一整套封建社会理想的政治观点,对于完善封建制度,对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孔于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内核”,是我们伟大祖国一份“珍贵的遗产”。先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谈起。据统计,《论语》里面有五十八章讲到“仁”,“仁”字凡一百零五见;有四十三章讲到“礼”,“礼”字凡九十五见。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仁、礼占了不同寻常的地位。要确切的给仁、礼作出解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往往因时因地的不同,提出对仁、礼的要求,从道德规范、自我修养直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准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认真研究孔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作用,明确孔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产生着重大的社会价值。一、以“诚、信、仁、和”调节人际关系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人臻于完美的终级目标。“礼”是人臻于完美的措施和体制。以“仁”和“礼”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形成了孔子思想的完整体系。“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主髓。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的中和准则,是中  相似文献   

15.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道德 ,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人伦”。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以“仁”为核心 ,提出了“爱人”、“爱亲”、“忠恕”、“礼让”、“信义”等道德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精华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孔子自己解释是“爱人”。“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如果说仁的第一层意思(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仁的第二层意思(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因此仁就是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建国以来,研究者对他的教学理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德育思想,由于涉及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道德的阶级性质,以及德育本身的一些问题,看法则有分歧,甚至于视为禁区而不敢问津。本文试就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德育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仁”看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而也把“仁”教看成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人曾以《论语》中论“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论“礼”  相似文献   

18.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