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儒家传统诗教中的“温柔敦厚”,主要是指一种道德伦理规范,要求诗歌创作应遵循这一规范而施行教化。沈德潜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中“主文而谲谏”等观点作了合理而中肯的阐释,一方面将“情至”和“至情”视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强调诗歌应“发乎至情”,另一方面又对清中期诗坛缺少理性节制的“性灵说”进行了反驳和修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向来号称“诗国”,中国文化又以倡“经世致用”的儒家学说为主流。所以诗歌创作和赏评向来被融入了厚重的政治伦理内容。创作不必说,即以解诗而言,汉儒将《诗三百》奉为经典,一首爱情诗《关雎》却能生发出言“后妃之德也”的伦理教化之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以诗言志,借诗载道,把诗歌看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主流。 然而诗歌毕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有着鲜明的愉悦性情的特征。在深谙诗道的封建文人心目中,诗歌  相似文献   

4.
诗谶是以谶验为媒介,将诗歌作品与诗人命运相结合以达到互相印证之目的的一种诗歌阐释方法。宋人笔记诗话中大量记述诗谶,并从诗谶阐释诗意的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这与宋人共同的思想意识、诗学观念紧密相关。首先,是宋代史学观念深化的结果;其次,是儒家“天命”思想与传统诗学“以意逆志”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三,是宋人以气象论诗论人之风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诗穷而工”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一个著名论点。然而它却与先秦的儒家文化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先秦儒家对待贫穷的方式是“安贫乐道”。“诗穷而工”与“安贫乐道”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实质上“安贫乐道”的儒家精神正是“诗穷而工”的深层次内核。体现了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和诗歌的地位不断上升互动的过程中,在共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相似的人生历程上的诗歌美学的集体性认同,是对积极人生、社会责任和生命体验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儒家诗教在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弄清儒家诗教的实质及其作用,是关系到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大问题。一 近阅王启兴同志《论儒家诗教及其影响》(载《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一文,觉得该文对儒家诗教的评论不够公允,而且是浮光掠影式的评论,并没有全面把握儒家诗教的实质,尤其是他把儒家诗教定为“政教工具论”,是欠妥当的。本文着重就“政教工兵论”这一问题,略述浅见,并与王启兴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爱国诗歌是华夏诗歌之魂,宋代的爱国诗歌更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宋代爱国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不仅其他朝代难以企及,就连诗歌王朝李唐王朝也只能望洋兴叹。宋代爱国诗的发展盛况主要表现为量多质高、风格杂陈、内容丰富,具有气势由“逸”转“怨”,揭露时弊,痛陈厉害等特点。宋代爱国诗之所以堪称奇葩,值得驻足品评,是社会现实、社会观念形态的反映,也是诗人笔耕不辍努力和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致。  相似文献   

9.
卢亚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9,(6):107-109,119
海德格尔从“存在”思入“诗”并不是偶然突兀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漫游的结果。海氏对诗歌的思考也留下了这条漫游的痕迹,这使他在不同时期对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界说:诗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诗是真理之创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诗是道说神圣的歌唱;诗是对诸神的命名;诗是持存之创建。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以后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总集。由于在我国古代诗与歌是密切结合的,所以“诗三百”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曲集。只是当时的乐谱无法流传下来或是后来散失了,以致使它成了一部无乐的歌词集。  相似文献   

11.
五代诗僧贯休的诗,既有从儒家现实思想出发,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关爱百姓,表现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使素以冲淡平和为本的僧诗得以充实的一面;同时也有将释家的“慈悲”融入儒家的“仁爱”,超越儒家现实思想的某些局限,及其将佛教哲学思想用运到对生命本体的感悟上,表现了对人生具体形式超越升华的一面。这是隋唐以来佛教中国化,将儒、道、释融合一体在五代僧诗中的体现,也是祖师禅思想影响在五代僧诗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中,儒家的"诗教"说占有重要地位.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有关诗乐的理论而写成的《毛诗大序》,可以看作是我国较早地系统地总结儒家"诗教"说的一篇带有纲领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继曹丕《典论》之后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广泛地论述了文学创作方面的许多问题。在论述诗歌这种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时,提出了“诗缘情”的著名理论,向儒家“诗吉志”的文艺观提出了挑战,更好地揭示了诗歌的瘁质特征,“鲜明地表现了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建安时期的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继承了《诗经》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忧思,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而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特点,应推曹氏父子和王粲。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是最出色的一个,成就也较大,名气也较高,他和曹植在文学史上并称“曹王”。《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清人方树东在《昭昧詹言》中说:“(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钟嵘的《诗品》把“七哀诗”列入上品。刘勰对王粲更是推崇备至,他说:“仲宣溢才,捷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向来以格调清新、意境空灵充满了禅趣而著称。同时.他的许多诗歌中也体现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如重情和渴望建功立业、济世图强,这都是儒家经典文献明文倡导的思想主张。此外,他的一些诗歌中的怨刺内容则继承了“诗可以怨”的儒家诗教说。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语文课,没有诗。”一位语文界前辈不无感慨地说过。可是,听了杜老师的这节课,不仅被她那颇具中西文化底蕴的探索勇气所鼓舞,更为课堂上学生那“旺盛葱茏,杂而不乱”的译诗热情所感动。俗话说,“弄斧”是应该到“班门”前来“弄”的。诗歌品味,如何能够在一堂课上取得最佳的“优化效应”?是像传统诗歌教学那样“讲背景、扣诗眼、释主旨、体情致”,还是如大学讲坛里听一个满腹经纶的教授灌输式地自我陶醉呢?杜老师的课,非常大胆地对诗歌教学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让学生通过对狄金森诗歌的“译诗”活动,体验诗歌独特的意蕴,并提…  相似文献   

18.
以诗解诗好     
以○诗○解○诗○好浙江宁波师院附中王兴泉有人说“诗是不能翻译的”,这话有一定道理。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目的是要探究存在之真理,显现存在的意义。他对荷尔德林诗歌的前理解是“存在之思”。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他把荷尔德林诗的道说中还“没有被人听到”或“未曾言明”的东西“说”了出来,重铸了其内在的意蕴。这种非审美的诗歌阐释,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运思批评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诗大序》是儒家诗学的开山之作,其“诗言志”、“教化美刺”、“止乎礼义”、“主文谲谏”等文学观点对我国后世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和辨析《诗大序》的文学思想,对正确认识、深入把握我国古代文论及文学怠4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