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从小喜欢京剧.也许是受戏迷父亲的影响。我们爷俩都爱听马连良先生的戏.用现在时髦的词说,就是个“良粉”、“马迷”。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看戏,只要有马连良先生的戏。他都带我去看。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西单的老长安戏院.看的是马连良的《借东风》,马先生饰孔明,还有肖长华、叶盛兰等名角,可以说是大腕云集、星光灿烂。当天下着很大的雨.父亲带我坐的人力车.  相似文献   

2.
<正>《档案春秋》编辑部:贵刊2010年第3期《1951年马连良从香港返京前后》一文中有两处值得商榷:1.文章开头写到马连良"9岁时又到喜连成戏班学戏,……喜连成戏班  相似文献   

3.
民国年间马连良在北京称得上是与梅兰芳、程砚秋齐名的艺术大师一马连良,字温如,吲族人,1901年生于北京,从小家境清贫,其父马两闶以开茶馆维持生计:马连良从小天资聪颖,冈家境贫困,8岁时即投身梨同,先打杂,9岁时又到喜连成戏班学戏,其问马连良多次远下关东演出。喜连成戏班解体后,马连良又进富连成戏班继续学艺,师承萧长华等京华名伶,经十余年苦练,终成为马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名震中西,"喜连成"京剧戏班也广为世人知晓。然而,东北首富牛秉坤创办"喜连成"戏班,培养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大批京剧大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唐韵笙与童芷苓两位风格完全不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合作往事,还得慢慢地从头说起. 唐韵笙,原名石斌魁,满族人,原籍辽宁沈阳,生于1903年.父亲中过秀才,不幸英年早逝,家境贫苦.适逢河北京剧艺人唐景云,见石斌魁天资聪颖,乃可塑之材,愿收徒培养,并作义子,改名为唐韵笙.不想半个世纪后,唐韵笙竞以"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誉闻名华夏成为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唐韵笙擅演关羽戏,与林树森、李洪春并驾齐驱享誉盛名,成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的菊坛名家.  相似文献   

6.
享誉大江南北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堪称京剧武生的一代宗师。他从小在上海学戏,并开始了舞台生涯。他自幼兼学南北两派表演技艺,年仅10岁便已名扬上海、杭州、苏州、扬州等地。。12岁时,随父北上京城深造,先后拜师于武生名家俞振庭、杨小楼和老生名家余叔岩、马连良,最终成为“杨派”得力继承人,被誉为“继杨小楼之后,武生中唯—执牛耳者”。他深得京剧大师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的垂爱和扶植,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7.
沈黎明 《档案天地》2014,(6):28-29,33
正曹艺斌是全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文武老生,曾得到京剧生行中素有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之称的两位大师——周信芳和唐韵笙的真传,并先后被唐先生收为义子、周先生收为学生。他功底扎实、嗓音苍劲、表演细腻、戏路宽广,在麒派和唐派表演艺术上很有造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初期,进中南海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演过戏,1955年定居大连,担任过大连京剧团"艺委会"副主任,并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委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故著名戏剧家翁偶虹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曾经为很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编写剧本.如为程砚秋先生编写<楚宫秋>、<锁麟囊>;为金少山先生编写<钟馗传>、<金大力>;为梅派青衣传人李世芳先生编写<天国女儿>;为杜近芳先生、叶盛兰先生两位编写<周仁献嫂>;为李少春、袁世海两位先生编写<响马传>;为谭富英、马连良、李少春三位先生编写<赤壁之战>等等,不胜枚举.翁偶虹老先生一生中收门徒弟子人数甚多,如有王金璐,李金鸿,高德仲等等数十位之众.  相似文献   

9.
嘉庆以前宫廷尚未发现皮黄戏,道光时期演出中只有零星的两出皮黄剧目。嘉、道时期"乱弹"和"侉戏"都不含括皮黄。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了演出地盘,进入全盛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皮黄戏演出,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时代呼唤名记者(上)金凤每一行业的杰出人物都能带动整个行业的腾飞。如果没有谭鑫培、梅兰芳、金少山、杨小楼、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怎能有中国“国之瑰宝”京剧的灿烂辉煌?科学界、文学界、体育界等各行各业莫不如此。刚刚落下惟幕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9):89-92
东岳庙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中轴建筑基本对称,由五重殿组成,呈四进院落布局,形成一个封闭的观演区域。戏楼戏台前沿有照面枋,为上下两层雕花板组成,其上雕饰的戏曲故事,多为川剧、京剧剧目,其内容均取材于三国历史典故。演剧活动方面主要以祭祀戏、民俗戏和庙会戏三类为主,其中"庙会戏"尤以"东岳会"为盛。  相似文献   

12.
《义责王魁》是京剧艺术大师、京剧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晚年创作和表演的最后一出麟派剧目,也是一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戏剧。为了演好这出戏,周老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编导,亲自出演,尽最大的努力,吸取京剧艺术中其他流派的表演长处,融会贯通,将麟派的唱、做、念、行等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在剧中,周信芳先生将老王中塑造成一位刚正不阿、善良严明的艺术形象,他忠诚正直、嫉恶如仇,对王魁忘恩负义、喜新厌旧、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痛加斥责。表现了他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和高尚品德,给人们以极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4.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5.
我读书特别杂,抄起书就读。最近特别喜欢的书是马龙写的《我的祖父马连良》,前几年特别爱看评书大师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齐如山谈京剧角色的书,有一段时间抱住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双塔寺,这座五十年代因改建西长安街而被拆除的寺庙与现在西城的白塔寺一样十分有名。传说京剧《四进士》中描写明朝同科进士毛鹏、顾睹、刘题、田伦等四人在双塔寺结盟,就是这个双塔寺。当年京剧名演员谭鑫培、马连良等擅长表演《四进士》,从而使老北京人十分熟悉这个...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史学》2004,(1):9-18
一月一日(二)阴. 七时许起.欲写文,未成,只是整理些书而已.书太乱,非整理一番后,不能找得出来也.有书等于无书,要书何用!故非努力加以整理不可.十时许,到夏衍处闲谈.十一时许,到小箴处,和孩子们玩了一会.饭后午睡.下午,继续理书.近七时,到怀仁堂看京剧.七时半开演,有李多奎的<钓金龟>,谭富英的<捉放曹>,张君秋的<祭塔>,马连良的<放火取印>,均是不大演的戏,颇佳.十一时许,散.  相似文献   

18.
双塔寺,这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改建西长安街而被拆除的寺庙与现在的白塔寺—样,十分有名气。传说京剧《四进士》中描写明朝同科进土毛鹏、顾睹、刘题、田伦等四人在双塔寺结盟,就是这座双塔寺。当年京剧名演员谭鑫培、马连良等擅长表演《四进士》,从而使老北京人十分熟悉这个庙和塔。  相似文献   

19.
天地大戏场     
旧时的戏台上常挂有一副楹联,道是“天地大戏场,戏场小天地”,用以解说戏剧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关系,十分形象贴切。京剧名伶程砚秋先生当年说得好:“人生即是演戏,社会即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而所谓伶人,“不过是戏中串戏罢了”。  相似文献   

20.
杭州西线景区杨公堤边的山坡上一座墓里,静静地安眠着京剧大师盖叫天.朴素的墓碑上只写着"艺人盖叫天"五个大字,墓前的亭子匾额上写着"学到老".亭子的两边有楹联,是"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和"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为了纪念盖叫天,传承"盖派"艺术,弘扬国粹京剧,笔者特地采访了盖叫天的孙子,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校教授张善元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