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窑洞式生土建筑聚落孕育了黄土高原的民俗风情、体现出人地和谐发展观,是陕北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陕北的窑洞式建筑聚落发展及概况,分析其建筑、生态及文化、美学价值,探讨窑洞聚落不同层面的的旅游价值及其实现,深挖黄土文化内涵,在西部大开发及红色旅游蓬勃发站的历史机遇下,将窑洞文化旅游打造成为陕北旅游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极具特色的民居类型,它是地貌、气候、历史和文化等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小好问在结束了内蒙古之行后,乘坐时间机器来到了浓缩着黄土高原别样风情的窑洞,准备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小好问在考察途中了解到,原来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式也不相同。这里的窑洞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  相似文献   

3.
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陕北独特的地缘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窑洞作为陕北文化的民俗符号,承载着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从符号学视角入手,分析窑洞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进而阐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窑洞是古人类住宅的建筑活化石,作为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确实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精神,蕴含着天地自然亲亲融合的环境意识,包含了顺应自然的生存意识,天圆地方的审美造型特征,是一种人性化的人居场所。其建筑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生态节能理念,近年来受到了人们高度的关注。窑洞是我国生态节能建筑的典范,冬暖夏凉和节材节地是它节能性的充分体现,所透析的生土文化足以让人类享受永恒。总结和提炼这些生态建筑美学元素、经验,并结合现代技术将其转化和重构以适应返本开新,是它的轴心地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98):13-14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陇东窑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作为功能符号、民俗文化符号,逐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本文利用符号学理论,从功能符号与民俗符号两方面,对陇东窑洞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窑洞历史非常悠久,据古建筑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挖穴而居”,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陕西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陕西…  相似文献   

7.
庆阳窑洞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变迁中形成的穴居形式,这种民居是反映革命老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独具的绿色、节能、健康、实用功能,融入了当代人对窑洞民居孕育的中国哲学、民间艺术、地方传说与禁忌习俗之新内涵的思索,展现出朴素自然的文化旅游魅力。但由于其取材的缺陷、工程问题的复杂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年久失修的窑洞民居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命运。呼唤民居文化魅力回归,做好科学保护工作,开辟一条造福沿线民众的文化旅游专线,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树立时尚健康的绿色建筑理念;推动窑洞文化走向现代化,对窑洞民居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窑洞之光     
毛健 《大中专文苑》2014,(11):49-49
在陕北,我认识了俭爷,俭是勤俭的俭,大概当初父辈给他起名的时候就指望着他日后能勤俭持家。俭爷真的很能持家,至今仍住在窑洞里,家当不多,收拾得清爽干净,非常俭朴。俭爷说他在窑洞已住了几十年,他还说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他的曾祖父也都是住在窑洞里的。住窑洞好,冬暖夏凉。俭爷引以为荣的是他的窑洞有18米深,饲养产奶的羊儿就住在窑洞的最里端。在长长的窑洞里,一切都离不开土,像土炕、土台、土墩等家具仍占据着洞里的主要位置。窑洞由于深长少了许多光照,从里往外看人是半剪影,从外往里看人就成了黑影。要说最豁亮的地方当然数窑洞门前和窗前。一句话,这里离光源最近。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原有的城乡差距,都市生活方式对古老黄土高原的影响与日俱增。这使得以往的窑洞人家,尤其是在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年轻人眼里,窑洞已成为贫穷、落后的象征,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窑洞的生活方式感到了厌倦。  相似文献   

10.
窑洞有着独特的建筑特点,具有现代建筑所没有的物理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民居窑洞受到冲击,濒临灭绝。但在提倡环保的今天,人们又开始保护这一传统特有的民居。对于窑洞的保护及发展,需要客观分析它的优劣,认识其低碳环保等优点。同时,用科学建筑技术弥补它功能上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才能使窑洞这种建筑形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佚名 《中文自修》2007,(7):120-121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大缩短了原有的城乡差距,都市生活方式对古老黄土高原的影响与日俱增。这使得以往的窑洞人家,尤其是在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年轻人眼里,窑洞已成为贫穷、落后的象征,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窑洞的生活方式感到了厌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窑洞之光     
在陕北,我认识了俭爷,俭是勤俭的俭,大概当初父辈给他起名的时候就指望着他日后能勤俭持家。俭爷真的很能持家,至今仍住在窑洞里,家当不多,收拾得清爽干净,非常俭朴。俭爷说他在窑洞已住了几十年,他还说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他的曾祖父也都是住在窑洞里的。住窑洞好,冬暖夏凉。俭爷引以为荣的是他的窑洞有18米深,饲养产奶的羊儿就住在窑洞的最里端。在长长的窑洞里,一切都离不开土,像土炕、土台、土墩等家具仍占据着洞里的主要位置。窑洞由于深长少了许多光照,从里往外看人是半剪影,从外往里看人就成了黑影。要说最豁亮的地方当然数窑洞门前和窗前。一句话,这里离光源最近。  相似文献   

13.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陕北民歌结构简洁明快,曲调悲壮苍凉、粗狂高亢,描绘出黄土高原无际、空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在这里的人民群众的感情世界。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陕北民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陕北民歌     
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上一块神奇的土地。黄土高坡,窑洞,白毛肚子手巾,陕北腰鼓、皮影戏等构成那里独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5.
庆阳民居窑洞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庆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物。基于庆阳窑洞现状的探讨,从阴阳文化、伦理道德、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四方面阐述了庆阳窑洞文化内涵,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下沉式窑洞的平面布局、入口形式、下沉式窑洞的特性和优点,同时指出了下沉式窑洞内在的缺陷并分析了原因,展示了下沉式窑洞的现状和人们的态度,最后展望了下沉式窑洞的未来,提到了对未来空间的启迪,使传统的民居在科技的帮助下向着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照理说我对窑洞并不陌生,我是在窑洞里生,窑洞里长的。我对窑洞的熟悉,就像对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当三年前,我采访延安时,这熟悉的土窑洞却让我的心猛然一颤,  相似文献   

18.
在"重占有"与"重生存"两种截然相反生存体验方式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窑洞住居文化也在经历涵化的冲击,而现有对窑洞的研究更关注于技术推动下的绿色化发展,有关窑洞形成与演进脉络背后的文化逻辑却鲜有探讨。窑洞民居作为黄土地区典型的乡土建筑类型,成为中国传统住居文化中"植根大地"民居的典范,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栖居思想。随着"重占有"现代意识的强化,窑洞"依土而居"的本真意义正在悄然改变,逐渐失去了"植根大地"的诗意"栖居"传统。如何保持窑洞这一栖居模式的核心地域文化基因,并对其加以创造性利用,便变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相似文献   

19.
我院过去的“窑洞大学”,是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是“四人帮”的黑干将迟群一伙树立的一个黑典型。所谓“窑洞大学”,就是我院在陕北富县一个山沟里办的农场。文化大革命中,在林彪、“四人帮”刮起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妖风影响下,我院少数人全盘否定十七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规章制度,逐步‘西化’”,“是封、资、修的大染缸”,必须“彻底砸烂”。一九六八年,他们打着陈伯达所谓“新探索”的旗号,在陕北富县选了牛武川这个点,要办一个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18):160-161
陕北民间艺术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结晶,是黄土高原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民间布堆画是极具地域色彩特征和人文气息的艺术形式之一,作品体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其装饰性尤为突出。以下就陕北民间布堆画的装饰性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