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少年时代就充分表现出卓绝超凡的应对才能。1903年,他在南岸私塾邹春培先生手下读书。有一天,邹先生无理责打了一个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不满和对同学的声援.毛泽东逃学罢课。邹先生劝他复学,父母也再三劝说。毛泽东坚持要邹先生答应今后不再无故责打学生.才同意继续上学。邹先生口头上答应,却对毛泽东的做法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回韶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堂层靠里的板壁上供着一个神龛。随行的人问毛泽东同志:‘当年是这样的吗?’毛泽东同志笑笑说:‘是这样的。’”这段话,朴实地记叙了毛主席回旧居时的情形。用心读书的学生可能会问:毛主席当年也信神吗?老师怎样解答学生的疑同? 《周恩来选集》(上集)有一篇《学习毛泽东》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与此有关,可供我们教学时参考。周恩来同志说,毛主席“最不同意晋察冀一个课本描写他在十岁的时候就反对迷信,说他从小就不信神。他说恰恰相反,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那个课本把事情反过来,说他从小就不迷信,打破迷信,生而知之。毛主席说,这是不合事实的。”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很好教材。我们要使学生懂得毛主席小时候也曾迷信神的原  相似文献   

3.
周振甫先生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谈到的立体的懂,就非常精彩。文中说: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  相似文献   

4.
谢新寿 《师道》2000,(1):62-62
苏步青出身于世代农家,小时家贫上不起学,放牛回来走过村上私塾,常常从门缝里偷听先生讲《三字经》,听到学生跟先生嗡嗡地读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时,他忽然想起自己也姓苏,便也高兴地跟着念。每天放牛经过都这样在学堂门口偷听,时间长了,他终于把《三字经》、《百家姓》、《左传》、《古观止》里许多章节都背熟了。  相似文献   

5.
与其说《雷电颂》是屈原追求自由和反抗侵略的声音,不如说是郭沫若自己内心深处的呐喊。郭沫若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上私塾时,有一次郭沫若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敢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罚。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对仗如此工整,而且志向如此远大,先生很是吃惊,也很高兴,于是全体学生都免于处罚了。1926年3月,郭沫若从日本留学回来后见到毛泽东,二人结下了毕生友谊。同年夏他弃笔从戎,参加北伐,准备报效祖国。蒋…  相似文献   

6.
要在一篇四千字左右的短文里准确地反映一个伟大人物的全部人格,生动地写出他的思想立场、战斗风格、精神力量以至气度来,这确实是谈何容易。然而,唐弢同志却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琐忆》就是一帧十分成功的鲁迅先生的写照。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他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战友,亲聆教诲、熟谙鲁迅的著述,对鲁迅先生的思想,为人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些原因之外,就是他精巧细密的艺术构思了。那么,《琐忆》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一是纲举目张,展现全貌。这是《琐忆》结构的主要特色。文章开头就提起了全文的纲:“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  相似文献   

7.
周振甫先生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谈到的"立体的懂",就非常精彩。文中说: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楹联,大多是述怀明志之作。从报刊已经披露的毛泽东的作品来看,即可窥见其青少年时的伟大抱负、崇高志向和聪颖机灵、才华横溢的风范于一斑。10岁前,他在韶山冲读私塾。有一次,他带头下池塘游泳。塾师邹春培十分生气,便用对“对子”的方法故意刁难他。老师出的上联是“濯足”。毛泽东略加思索,从容答道:“修身。”老师不禁惊喜,也就不再为难他了。1957年,毛泽东与老友回忆这一情景时解释道:“这个‘濯足’就是洗脚,越洗越干净。”他并引用《孟子·离娄》、《楚辞·渔父》、《礼记·大学》中的话,说:“那个‘修身…  相似文献   

9.
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1906年,毛泽东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井湾里私塾读书时,毛宇居在这里当塾师,给毛泽东讲授《春秋》、《春秋左氏传》等经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有五位者师。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教伦理学和哲学。后来,毛泽东在回忆一师生活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正回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以绒心目中的朱自清先生》为题,我们开展了一次写作活动。通过写作。达到了两个目标:一、促进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二、了解来自清先生的生平和他一生追求光明的思想历程,接受朱自清先生人相勉力的熏陶。在引写过程中,我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了引写过程:第一步,收集资料,开座谈会。初三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仅仅是读过他的《春》和《背影》,从《谈骨气》一文中知道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所以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资料和先…  相似文献   

11.
教育 语录     
《小学生》2011,(5):F0002-F0002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 《陶行知文集·创造宣言》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管子·弟子职》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陶行知文集·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在七岁前后 ,就已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家中收藏的一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又在街头书摊上读了家中不屑收藏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据孔庆茂《钱钟书传》) ,读了就在家中给弟弟们讲故事。不仅如此 ,他的想象与联想特别多 ,常常思考一些可笑的问题 ,比如看了《说唐》之后 ,他就想 ,《三国演义》中的关公 ,如果进到《说唐》里 ,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 ,怎么打得过李元霸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子 ?可是李元霸到《西游记》里 ,又怎么比得上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呢 ?他就这么比来比去 ,让好奇的心驱遣着稚嫩…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毛泽东同志,一生中对我国卷帙浩繁的古代优秀文化典籍,广为涉猎,有着很高的造诣,并以此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诗经》是他最早攻读,也是他喜爱的典籍之一.毛泽东同志刚满8岁,就开始读《诗经》,并能熟读成诵(高菊村  相似文献   

14.
“混先生”     
八十多年前,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让“差不多先生”大出风头,名扬一时。不过,各领风骚数“十”年,我觉得,现如今,在这里最有名、最风光也最具影响力的,还“属混先生”。混先生一生很谦虚,若有人问他:最近在忙些啥?他就会回答:瞎混呗!其实,说这话时,他可能正在大机关里坐办公室,或者在名牌大学里当教师,或者在大医院里当医生。  相似文献   

15.
爷爷     
爷叫张春霖,上蔡人氏,生于1900年,卒于1992年,几乎走完了整个20世纪。爷爷7岁时就跟着本乡一位私塾先生学习《三字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他聪慧敏捷,勤奋好学,10岁时就能为文做诗,深得先生喜爱。20岁时,他已是名闻乡里的小秀才了...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的回忆文章中写到,朱先生“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剖析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如果表现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紧张,眉头皱起,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朱自清先生上课十分认真紧张,郑振铎先生的印象也是如此。郑先生在《哭佩弦》一文中说道:“每一堂课,在他(朱自清)是一件大事。尽管教得很熟  相似文献   

17.
名人佳话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同志8岁那年进家乡一个私塾上学,拜塾师毛禹珠为师,一直念到13岁。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做事就很踏实,待人诚实,无论学做什么事情都很用心。进私塾后。他显得比别的孩子好学、用功。当时的私塾,老师只教经书,尽管开始时他听不懂,也反对死记硬背,后来不爱读经书,喜欢看流行的小说,如《精忠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但凡是老师教的课,他都认真听,从不胡闹;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做完时,别的孩子怎么拉他,他也不去玩。由于他读书认真、专心,  相似文献   

18.
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1930年11月2日写的《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详细叙述了他在家乡接受的小学教育。他说:"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我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十三四岁便开始读《诗经》,读《论语》,也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晚年时,虽然身体衰老、病魔缠身、视力减退,但他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不减,追求知识的愿望不见低落,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天天读书,他生命的最后历程也是鲁迅的著作伴随他走完的。纵观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三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开始的第二年,张天翼同志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华威先生》,从此中国文艺长廊里又增添了一个艺术典型——华威先生。大概是因为华威先生忙得来不及“自报家门”吧,他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文艺评论家们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