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海麟 《上海集邮》2007,(11):22-23
随着集邮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和收藏早期集邮文献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整理、抢救历史文献,满足不同层次集邮者收藏和研究需要的影印本便应运而生了。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缘故,一些早期集邮文献被多次影印后,仍会有乐此不疲的后来者。如原上海中华邮票会第一种会刊《邮乘》就至少出现了4种影印版本。《邮典》、《近代邮刊》、《金竹邮刊》等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数百万集邮爱好者中,专门或偏重于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的人并不多,笔者经营集邮文献多年,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也不过千余人。正如我国集邮文献收藏家刘肇宁所说:我国的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活动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对邮识的重要性的认识的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加入到收藏集邮文献的行列中来。关于这一点,笔者从日常的经营实践中已经深切体会到了。在笔者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当中,既有资深集邮家和邮学家,也有普通集邮爱好者;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厂矿工人、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他们都是出  相似文献   

3.
在2005年7月举行的文献集邮论坛休会期间,一位来自海南的集邮者感叹道:"一会讲集邮文献,一会又说文献集邮,听糊涂了。"的确,对于这类学术性很强的概念,再经过张三、李四的旁征博引,不少人一时难以弄明白。我对这  相似文献   

4.
去年初,集邮博览杂志社牵头成立了集邮文献爱好者联谊会,集邮文献的收藏研究迈人了新阶段。笔者收集到一枚以f文献﹂命名的邮戳,为文献爱好者助兴增添乐趣。一枚“文献”邮政日戳@原化周!太原~~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献集邮的兴起,以收藏集邮报刊、集邮资料为主要内容的集邮文献收藏馆(室)应运而生。自1993年上海李锦林创建我国第一家民间集邮文献收藏馆以来,一批集邮文献收藏馆先后建立。本文介绍其中部分颇具影响的集邮文献收藏馆(室)。  相似文献   

6.
本刊发表张立《集邮献之连环画的收藏》一(参见060254),对所列的连环画冠以“集邮献之连环画”,本人不敢苟同。又,中开头所述“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的说法欠妥。笔专心收集集邮连环画已有3年余,更因撰写有关章而收到许多邮友来信,有交流集邮连环画的,也有赠我集邮连环画的,可以说带动了集邮连环画的收藏;此后,我又比较深入地阐述与介绍了集邮连环画,  相似文献   

7.
姚敏 《收藏》2008,(1):155-156
绝大多数集邮文献爱好者都把集齐1980年复刊后的《集邮》杂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收藏时,一些人却忽视了对其附属资料的收集,使之完整性欠缺。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收藏经验,就必须收集的附带项目及注意点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当前集邮界对于集邮文献的收集、研究的关注已达到一定程度,热衷于各类集邮文献收集的文献集邮爱好者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提升我国集邮活动的整体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谐之音",干扰了文献集邮活动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9.
章勇 《集邮博览》2008,(12):61-61
在我国,集邮文献作为集邮展览的一个类别参加各个级别的集邮展览已是常事,而文献集邮展览却是从2006年在江苏省高邮市举办的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开始的。那么,何谓文献集邮展览?文献集邮展览又与集邮文献展览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0.
文献集邮是对集邮内容的拓展和集邮活动方式的创新,是集邮活动与书刊收藏活动结合的产物。文献集邮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动集邮研究的深入和集邮文献创作的繁荣,也是集邮研究的新思路、新课题。2004  相似文献   

11.
林轩 《集邮博览》2013,(7):31-33
集邮的素材种类繁多,没有任何一个收藏类别,能像集邮一样派生出这么多的品种:封、片、戳、票、券、币等等,而每一个品种里面又有相当多的分类。即便这样,一些集邮者还不满足于为收藏而收藏,开始寻求新的集邮门类,  相似文献   

12.
杜朝平 《上海集邮》2000,(10):13-13
我喜欢收藏集邮文献,藏有《集邮》杂志1960年第4期的封面漏色版本。因为漏了黑色,封面上的邮票图都缺少了铭记、面值、票名和人物的黑眉、黑发,等等(左图为漏色的封面,右图为正常刷色封面)。  相似文献   

13.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有口皆碑,在集邮界成为一句名言。举凡在集邮收藏,抑或集邮学术研究获得成就者,无不得益于博览集邮群书(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图书资料)。成功的集邮家、邮学家、必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阅览、收藏、研究集邮图书资料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因  相似文献   

14.
集邮文献的编著、出版及收藏活动,是伴随着集邮活动发展起来的。如今集邮文献更是激发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兴趣,与当前新邮行情极度低迷、集邮市场冷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虽然邮市低迷,但集邮文献的收藏与研究却红红火火,引起了集邮媒体与集邮爱好者的关注。2002年1月,由《集邮博览》杂志社组织的文献集邮联谊会在北京成立,至今已形成几  相似文献   

16.
集邮文献在此文中主要指纸质的印刷物,即邮书邮刊邮报。任何一位集邮文献收藏爱好者都不可能将全世界各种文字的集邮文献都收集齐全,既使是国家举办的集邮图书馆,都没有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时期集邮潮的重要波流之一是集邮报刊文献的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一批集邮文献的收藏爱好者。粗粗分析,集邮报刊文献爱好者可大致分成三类,一为集邮的研究与写作者,文献的收集多乃自我服务,有的也在小范围如沙龙与密友间流通;二为纯文献收集者,多以集齐公开发行的邮刊乃至省市一级邮刊为目标,并努力向地市县和内部刊物中的佼佼者拓展,在这二类中间还出现几家向社会开放的个人集邮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制定文献集邮评审规则的背景根据《FIP集邮文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中的定义:“集邮文献包括集邮者适用的、涉及邮票、邮政历史及其收藏,以及与此有关的任何一个专门领域的所有印刷的传播物。”FIP对集邮文献的展出有着一系列完整的展出和评审规则,但展出者规定只能是“展品的作者、编撰者、编辑、出版商、赞助机构或社会团体,或任何对展品享有版权的个体。”至于个人所拥有、所收藏的不享受版权的集邮文献,则不能参展。  相似文献   

19.
罗桃红 《集邮博览》2008,(12):42-43
随着我国文献集邮的蓬勃发展,各地的文献藏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93年3月26日,李锦林将他42周岁生日这一天,定为自己多年筹建的"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成立日,并且宣布文献馆的宗旨为:藏而不秘,藏以众用;以刊会友,以文会友。15年来,李锦林和他的集邮文献收藏馆赢得了集邮界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2013,(7):31
集邮的素材种类繁多,没有任何一个收藏类别,能像集邮一样派生出这么多的品种:封、片、戳、票、券、币等等,而每一个品种里面又有相当多的分类。即便这样,一些集邮者还不满足于为收藏而收藏,开始寻求新的集邮门类,于是文献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