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 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新闻采写的数量和质量。新闻敏感强,就能抓住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就能摸到“活鱼”,就能写出上乘的作品。从这个方面说,新闻敏感的强弱甚至会决定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命运。所以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的记者、编辑必须增强新闻敏感,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新闻。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张献,虽说你在鹤煤集团公司五矿工作,是一名通讯员,但一和你扯起新闻写作来,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有人在基层,总觉得单位小,没有新闻。但你却这样认为,小渠有活鱼,单位小照样有好新闻,这就要看你能不能张网捕住,能不能用“慧眼”发现。1996年8月上旬的一天,暴雨如注,洪水冲跨了马庄桥,五矿经济民警张春明舍生忘死从洪水中救出了卖油农民张成海。你得信后就冒雨赶到了事发现场,顾不上吃饭,采访了当事人和旁观者,连夜赶写了长篇通讯《洪水面前逞英豪》一文,几天后,《河南日报》周末版头题以套红标题刊发,《文汇报》、中…  相似文献   

3.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要看一看姐姐生前留给我的那本《新闻与成才》。在我的心目中,姐姐是一位善良文静的女孩,她很爱写作,时常对我说长大要当作家。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家里穷,姐姐只上到初三就辍学了,但她一直没中断过自学。1986年秋天,我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然而,不幸接踵而来,姐姐经医院诊断患了血癌,已到晚期。那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晚上,姐姐深情地对我说:“小军,你不能气馁,你有文化,往后会有出息的,这本《新闻与成才》是我上初中时李老师送我的,现在送给你,她会给你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4.
郑有胜 《记者摇篮》2014,(10):14-15
一位新闻界前辈曾这样提示后来者:新闻到处都有,俯拾皆是,甚至旧闻里面也有新闻,就看你能否及时捕捉到它。这就要看一个记者的业务能力了。这种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新闻敏感性是其中的关键之一。何为新闻敏感性?一般认为,新闻敏感性就是及时准确发现新闻的能力,是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什么是新闻、有多大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性强,记者就能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来,继而撰写出有分量的新闻稿件;反过来,新闻敏感性弱,明明新闻  相似文献   

5.
杨光 《记者摇篮》2009,(4):49-49
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浩如烟海,每个人可能接受的新闻却极为有限。要想让你的新闻引起别人注意,让别人阅读、收看并记住你的新闻,你就不能不重视新闻前期和后期的制作。这就是说,同样是新闻报道,同样的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和编辑制作出来的新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社会反响,因为你采制的新闻角度和深度与众不同,当然在新闻的市场中就会有更高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汤姆森在《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这就说明了:在大量信息充斥的社会,大多的读者都只是看题读文,一个精彩的标题就会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自觉的阅读新闻内容。修辞在语言文字中的应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能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施宇同志: 《抽样调查》一文,是我和冉晓芹合作写的,《新闻采访学第二版前言》中曾提及。由于我的疏忽,未曾提醒你,此文在《新闻爱好者》上刊出时,就只有我一人的名字了。你看可否在明年第一期补救一下,作一简短说明。 寄来的《新闻爱好者》,均收到了,谢谢。但缺 11期,望能补寄这期给我。祝 贵刊在新世纪更上一层楼 !并祝 新年好 ! 蓝鸿文 2000年 12月 20日编读往来  相似文献   

8.
记得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在《评论员札记》一书中谈道:“一位老练的评论员,拿到一篇新闻,不要很长时间,就能配出一篇出色的评论.一个初出茅庐的评论员,可能吭吭哧哧花了很长时间,还不能配出一篇较为满意的评论.”比起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老师,我的确是“初出茅庐”.每每拿到要配评论的报道,就时时想起于宁老师的经验之谈:“其中的区别就在是否善于源于新闻又高于新闻.”然而,在配评论的实践中,真正能给一则新闻配出好的评论,做到“源于和高于”,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常常会显得“吭吭哧哧”.  相似文献   

9.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10.
现场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和新闻,这两点缺一不可。好的现场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提升;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现场来烘托,则会收到如临其境的功效。反之,一条本来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现场,只是很平淡地就事说事,那这条新闻再有价值,也失去了生命力;同样,如果光有好现场,没有新闻也不行,你的现场再好,没有闪光的东西,现场也只能是空的。  相似文献   

11.
《视听界》2004,(6):90-91
2004年9期《中国广播》载有张勉之的章——《多元化、网络化趋势——面向未来的世界广播》,章说,放开商业广播、电视的第一位的好处就是可以为视听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服务。假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你不报道,他会报道;你用这种态度报道,他会用另一种态度报道。对于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社会来讲,这也许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下期《新闻爱好者》来了,你别忘了给我留一份。”一位基层信贷员再三央求我说。陕县农行今年才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仅仅半年多时间,许多人就与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到,都被大家争抢一空,成为业余爱好者的抢手货。在《新闻爱好者》的帮助下,全行的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13.
地方小报一般比较难出“大”新闻,特别是难以采写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可读到去年3月10日江苏省《盐城晚报》头条新闻《总书记与盐城人共商国是》,你肯定会说:“哇!原来小报纸也能出‘大’新闻!”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希望拥有高素质的评论队伍、高水准的评论文章。如果你是媒体人,及时补好新闻评论这一课,将会为你的传媒生涯增添亮色:如果你还是新闻学子,在校期间若能练就一手新闻评论的好笔头,你将会成为用人单位的稀缺人才。2014年12月6日,《新闻与写作》杂志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办"评论互动场"武汉专场活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以实际案例为"引",引导同学们针对实际展开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东海前哨某部炮连文书陈清华是一九八四年从江苏泰县港口乡入伍的。入伍不久,陈清华就爱上了新闻写作。一九八五年五月,一位经验丰富的新闻报道员告诉他说:“《新华日报》编的《新闻通讯》对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很有帮助,你不妨订阅看看”。陈清华当即到邮电局订了《新闻通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8,(3)
美丽的使者时代的歌手——我读《文汇报·笔会》文/郭平安如果你阅读《文汇报·笔会》,时间不长你就会对她产生一个很好的印象。你会认识到她好像是一位美丽的天使,把美传播给了你,使你得到心情愉快。你还会认识到她是一位时代的歌手,她歌唱善者,歌唱强者,歌唱伟大...  相似文献   

17.
发行公司同事告诉我,自从《浏阳日报》改版以来,主动要求订《浏阳日报》的市民明显多起来。这就是我们改版追求的效果。做新闻其实跟我们做人一个道理,你关注谁,谁就会关心你。新闻要做得受老百姓欢迎,你就得去关心老百  相似文献   

18.
徐海波 《新闻窗》2009,(4):20-21
美国汤姆斯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做新闻的也有一句话:“好题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有了醒目的标题就可以抓住读者。现在流行说“抓住眼球”。一篇内容较一般的文章可能会因为一个出色的标题而提升很大档次,而一篇可读性强的稿件也许会因为一个平庸的标题而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  相似文献   

19.
翻开总参兵种部新闻干事涂学能那几大本厚厚的见报稿件剪贴,读着他采写的2000篇新闻稿件,仿佛会把你带入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你身临其境。他所采写的稿件既有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消息、通讯、特写、小故事,也有为军队建设出谋划策,为基层官兵呐喊的言论,还有在全军、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细细研读涂学能的新闻作品集《心血铸长城》一书,你会发现,他的每一篇稿件都有独特的视角,读后给人启迪,引人思考,催人奋进。新闻界同行都说,他之所以能抓到那么多有影响的新闻,是因为他的一双独特的“新闻眼”。当侦察兵出身的他,…  相似文献   

20.
正"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摘自汤姆森《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篇新闻的标题就好比人的眼睛。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生长着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谁见到都要多看几眼,甚至在心里暗自称道:太美丽了!新闻的标题其实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写的好,对受众的第一视觉冲击就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