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口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不少教师认为,新的必然是好的,便不假思索地盲目跟从:旧的必然是坏的,便不加分析地完全否定,用“二元对立”的方法简单地看待教育问题。新课改提倡赏识教育,有些教师便对学生的言行不管对错,一概表扬,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新课改提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些教师便抛弃讲授法,全部让学生自学,自己成了“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2.
当下.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新课程,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新课程教师究竟怎样教,学生究竟怎样学?”现谈一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三年多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不少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由于传统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忽视教学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全盘否定传统,“为新而新”,课堂呈现出一片虚假繁荣。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教师的投入与产出倒挂、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出现,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问题仍是个值得再思考的老问题。“教师——教材——学生”、“学生——教材——教师”以及“教材——教师——学生”,尽管只是前后主项的移动,事实上是构建起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演变,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真正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课堂上经常性地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应特别关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怎样的教师评价必然就会有怎样的学生评价。为了有效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积极应对新课改,必须富有成效地改变目前教师评价的现状。因此。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评价应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问题;二是教师评价的专业化问题;三是教师评价文化的选择问题;四是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问题;五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教学新课改正逐步改变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今年江苏省政府颁布的教育“五严”规定,实施教育新政,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校和教师压力的同时也给一些学校和教师带来一丝迷惘:像过去靠多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上课、多布置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已行不通了.对学生集体教学的时间明显减少了,要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似乎只能靠课堂上“满堂灌”,但这与新课改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传统的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书本知识传授而轻学生的实践体验等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中,一些专家、学者极力倡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教育理念。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施新课改.不仅应努力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体现.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反思、总结,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改标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际娥 《农村教育》2006,(7):100-100
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在教育教学中。不是教师越勤快地讲授,学生就会学得越多。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越是“勤快”地讲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独立探究体验的机会就越少,教师的“勤快”必然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正转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新课改下教育方式转变的体现。如何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主动地成长起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主体”教育的变革与“对话”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司建功 《考试周刊》2011,(2):187-187
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计学生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教育,它只是计学生继承前人的现成知识,并且在教学上各学科实行孤立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与物理学、化学与物理学、地理学与物理学之间的知识相互脱节,使得每一部分的教学都留下一些知识的空隙、有待深入认识的问题,这样必然会限制人们思维的发展.尤其是限制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导致教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物理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将物理与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同经济一样,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经历转型.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也面临着转型。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对教育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媒体上有关中学生各种问题的曝光,也让我们不断地反思.“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只有改变教育思想.转变管理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能够符合新课改形势下合格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5.
王春阳 《成才之路》2009,(31):85-85
如何面对新世纪挑战与机遇,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我认为其核心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然而,“应试教育”下的小学课堂教学却是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学生只有依靠教师的组织,才能参与学习活动;依靠教师的讲解,才能掌握知识;依靠教师的评价,才能明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其结果是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很难得到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他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不多不少”,应当“不显眼地帮助学生”.“应该顺其自然”,这就是说教师要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顿悟”,此即谓之点拨.点拨是让学生走出解题迷宫的有效途径.是解题教学的一种艺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巧妙地进行点拨.  相似文献   

17.
刘水 《陕西教育》2011,(3):78-7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再是“师道尊严”.而是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所以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以情育人,运用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应当遵照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外在功力因素的束缚.躬身践行“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行进.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欢快的对话氛围.给学生言说的权利,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平等性对话的世界.让多种声音存在于语文课堂.形成一种“多声部对话”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基本理念,其中“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核心理念,它充分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各种素质要求,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师应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的渴望、社会的期望、时代的盼望。  相似文献   

20.
《河北教育》2010,(12):14-16
【话题背景】:2009年秋,高中新课改在我省全面展开,农村老教师是新课改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偏大.教育观念来不及转变,参与新课改培训的机会又少.使得不少老教师对新课改产生了困惑.积极性较低、那么,作为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一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怎样才能改变现有状态.尽快适应新课改?教育行政部门又该怎样调动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老教师“输血”.让其发挥经验优势,在新课改中再展“风采”?本刊邀请有关人员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