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基于"习作本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索抓住每单元阅读文本中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和布局谋篇的独特点开展读写训练,并落实随堂习作,在读写互动中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追求高效英语课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文“微写作”,就是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跟随课文的阅读,立足一点进行短小的习作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悟写、读写融合。随文“微写作”能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是落实语文要素、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路径。统编语文教材课后小练笔的习题设计,明确地表现出编者努力为学生搭建读写的通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读写进行融合,组织学生开展随文“微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依托文本教材教学资源,紧紧抓住文本教材的特点,以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为着眼点,实施仿写习作训练策略,凭借文本教材重点段落、布局谋篇特点、语言描写及学习范例等实施仿写训练,从而实现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本阅读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它不仅仅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范文,无论是人文思想,还是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都独具匠心,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阅读向写作有效转化的策略,深入挖掘文本教材的写作特点,建立“读”与“写”之间的有效链接.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抒发出他们精彩无限的内心世界,动心动情地写出灵性飞扬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体现着“阅读本位”的观念.课堂教学的中心是阅读,几乎是讲读、感悟课文一统天下.读是读,写是写,读与写常常脱离.“写作本位”的读写观强调: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能.基于“写作本位”教学观,本文把单元的课文和习作看做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大大小小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看到“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少了,而让学生进行练笔写话的现象多了。但遗憾的是:有峰教师把练笔写话看作是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段式、布局谋篇的方法练习写作;有些教师设计的写话点脱离文本,读写背离,任意发挥.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版课标在学段要求中对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有如下表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仔细考量,课标的这种表述是立足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范本指向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提升。这指明了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就是读写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可见,借助阅读教学文本中内在、固有的表情达意的写作方式,适时开展读写迁移教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进而形成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毕竟教材中的文本只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的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体现着"阅读本位"的观念。课堂教学的中心是阅读,几乎是讲读、感悟课文一统天下。读是读,写是写,读与写常常脱离。"写作本位"的读写观强调: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能。基于"写作本位"教学观,本文把单元的课文和习作看做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一、为写择读,分点对接站在写作本位的角度来设计单元的习作课和阅读课,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掘阅读教学中可“写”的因素,抓住能让学生欲“写”的契机,巧妙地安排“写”的训练,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在写中促读,使“阅读”和“写作”携起手来,齐头并进,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习作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语言范例,掌握习作技巧;只有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去研读文本,才能在读中得到积累和感悟,在写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优势,实现阅读与习作的自然链接与有机交融,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能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感受和见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效率.读写结合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刘艺冰 《教师》2011,(7):45-45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师大多只重视文本解读,很少联系课文进行写作指导,以致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变成了两张皮。其实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读中学写,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架起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师大多只重视文本解读,很少联系课文进行写作指导,以致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变成了两张皮。其实读写结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从读中学写,是写作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架起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是一种吸收,在阅读中可以汲取创作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情感;写作是一种倾吐,可以表现自己的技巧,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段话鲜明而准确地揭示出读与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不仅指明了作文的方向,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给予了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充分地把握文本,艺术化地实现读写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一、依循文本创作特色,在模仿中实现文本迁移儿童具有无限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儿童作文的起始阶段的高超的模仿才能上。这种仿写练习是从阅读教学走向习作教学的桥梁,更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读促写,相得益彰,是一种十分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文本仿写、文本“补白”、汲取文本特点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以期能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5.
汤云玉 《教师》2014,(12):112-113
潘新和教授认为:“阅读教学如果不能落实到写上是学生的言语生命的浪费。”他指出在以往的“阅读本位”的语文教育观下,实行的是“为读而读”,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读与写脱节,只是满足于读懂课文..这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源.而在“写作本位”的观念下,教师们认识到阅读应指向写作,为写作服务,在这一观念下的教学模式是“为写择读”.  相似文献   

16.
王理 《甘肃教育》2014,(22):98-98
正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点,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中蕴藏着许多写话训练的"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依托文本,以读促写,开展作文教学呢?一、凭借课文,创新习作形式小学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写作的资源,这是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中的几种语文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若能抓住新课程教材中文本的契合点,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一发双贯,取得两全其美的教学效果。什么是文本的契合点?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看到的精彩之处、沉思之处,是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感悟探讨的地方,具体包括文本的美点、趣点、情点、悬点、歧点等。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因材施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让学生进行练笔写话的环节,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教师把练笔写话看做是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段式、布局谋篇的方法练习写作;有些教师设计的练笔写话点脱离文本,读写背离,任意发挥;有些教师设计的写话形式单调,以感想式为主,千堂一面……一个好的读写互动应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在生成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相似文献   

19.
课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写作",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经济、高效的课程资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切合点,让阅读与习作甜蜜联姻。可以采用"从典型的构段方式上模仿、从精妙的遣词造句上仿写、从精巧的布局谋篇上切入、从典范的描写手法上鉴仿",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写作训练的因素,以阅读为基础,在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表达,使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