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蔓延、泛滥起来,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把新自由主义当作分析中国问题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言必称科斯、哈耶克、弗里德曼,成为一种时髦。这种现象,是报刊批评的“洋迷信”、“西方教条主义”的最重要的表现。批判新自由主义,分清理论是非,肃清这股错误思潮的恶劣影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项目“社会思潮与高校德育研究”的子课题——《论新自由主义思潮》一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梅荣政、张晓红教授撰写的《论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一本批判新自由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主义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海外还是大陆,无论是学者、政界领袖还是下层民众,对此都予以了广泛的关注。数量可观的研究民族主义的论著得以出版,如罗志田的《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李世涛的《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罗福惠主编的《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陶绪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唐文权的《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王春霞的《“排满”与民族主义》。反映民间、民众民族情绪的成果有宋强、张藏臧、乔边等著的《中国可以说“不”》、李希光的《妖魔化的中国背后》、房宁、王小东、宋强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等。这种海内外、上下均对民族主义形成广泛关注、民族主义问题持续高热的氛围,引发了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的检视与探讨。2006年,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这一主题,先后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两次会议的成果,既是对前十多年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我们相信也将对今后深化与拓展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常,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中,“自由主义”被作为“三大思潮”之一来研究,对此笔者有一疑问:“自由主义”究竟是“思潮”,还是“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学术界“思潮”出现与流行之因:“自由主义”含义的模糊性;“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状况;“自由主义”本身具有的缺陷四方面的介绍,论证了使用“思潮说”的矛盾与不足,并在文末提出自己的见解——“非思潮”研究无疑更符合历史事实,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4.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民族主义因而成为近代中国最普遍与最重要的思潮,自由主义最先被引进中国也是作为救亡图存的一种工具,往往忽视了自由主义对个人价值的终极关怀。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一批留学欧美服膺民主制度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逐渐放弃民主制度,转而鼓吹开明专制或新式独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内部展开了一场“民主与独裁”的争论,这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紧张关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全面转型,社会思潮一日千里。民族主义思潮——一种近代以来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社会思潮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色彩。揆诸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史实可知,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曾激励过民族自强和解放,亦曾激发国人盲目排外与自大。在检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思潮发展流变及其主要特征后,本文认为: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都应当着力培植民众的理性民族主义,即在超越历史、超越党派信仰的基础上,对外追求世界和平,对内追求民族认同,这是理性民族主义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也是人类文明保持健康发展和多样性不可或缺的两大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重叠共识”理念是解读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的一个切入点。在西方社会“理性多元论”的背景下,《正义论》哲学只是诸种合理性伦理价值的一元,无法获得罗尔斯所期望的社会成员的一致认肯。《政治自由主义》正视“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借助“重叠共识”理念在各种完备性学说与正义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在罗尔斯看来,政治自由主义才有可能完成正义论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现代多元社会的正义稳定铺平道路。“重叠共识”的理论运思无疑对利益日趋多元化的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哲学与资本的世界逻辑构成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思想体制基础,以理性与自由为价值核心的启蒙运动使传统的宗教世界观崩析。主客分立的思维模式与世俗化的自由主义将价值观引向物欲与功利。理性概念狭隘化,自由主义陷入自我悖谬,资本逻辑将人与自然导向异化与危机。全球化语境下,当以“交往理性”平衡“技术理性”之弊,在纵横两个维度重构现代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以艺术感性补益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 ,有两种研究方向。一是从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总体研究 ,这方面论著甚多。一是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专题研究 ,在国粹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三民主义思潮、乡村建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等的研究方向 ,相继出版了一些专著。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 ,还基本停留在起步阶段 ,论著很少。丁守和主编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 )是一些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集。侯外庐著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 ,侧重于纵向的史的研究。李泽厚著的《中国思想史论》,是只简单涉及启蒙思想的专题论述。彭平一同志…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麦卡勒斯和泰勒教授对柏林的批判,试图澄清柏林“两种自由区分”的内涵和价值。分析查尔斯·泰勒教授的“机会概念”和“运用概念”之后,文章指出柏林的“消极自由”并不是狭隘的惰性自由,消极自由自身即带有积极但有限的“能力”的意味;通过重新研读柏林的《两种自由》原文,认为“积极自由”的形而上基础是对启蒙以降“理性”能力的非理性扩张,而对积极自由有害性的有效限制则应始自对理性的基本怀疑。  相似文献   

10.
1841年至1842年,马克思写下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等文章,在整合黑格尔理性国家主义、超越康德的旧理性自由主义法学观的基础上,初步创立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文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的三部分内容:个体意识的理性自由观、辩证的理性自由法律实现观和国家法的理性自由观。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影响着人们对"新闻自由"的态度。中国人对"新闻自由"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49年以前,马星野出版的《新闻自由论》是这种认识的结晶;1988年,中国新闻学会出版的《新闻自由论集》成为20世纪8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在新闻界的理论结晶;网络时代,"新闻自由"以业界多彩和学界冷清的悖论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左与右"的传统区分可能还是理解"新闻自由"的有效维度。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可以作多种阐释的开放性理论话语,总是带有变革意识并伴随着强烈的危机感。从晚清肇始,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对时空和价值维度的理性重构上。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是五四时期社会变革现实的理论反映,集合了在社会和价值模式中所蕴涵的理性至上和个性自由两种现代性思想维度。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人探索现代性问题和现代化道路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3.
“驱除鞑虏”口号虽具有反帝和反对民族压迫的革命意义 ,但也带有狭隘种族主义倾向。1 90 5年 8月同盟会成立确定“驱除鞑虏”为纲领之一 ,当年 1 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 90 6年 1 0月 ,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 ,但当年 1 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 ,“驱除鞑虏”口号不再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 1 91 0年 ,孙中山制定中华革命党盟书 ,用“废灭鞑虏清朝”口号取代了“驱除鞑虏”,思想再次变化。 1 91 1年底 ,提出“五族共和”,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口号。孙中山放弃“驱除鞑虏”口号是明智之举 ,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学术思潮,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学”(包括西方“马克思学”、西方“列宁学”、西方“苏联学”等);另一类是社会政治思潮,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西方“列宁学”同这两类思潮的区别与联系,是我们开设《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课程,在批判与反批判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修正、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潮。《劳动价值论:是包袱还是翅膀》一文即是这股思潮中表现得比较露骨和彻底的。我们认为该文关于劳动价值论在批判资本主义上有较大的“局限性”,关于劳动价值论对共产主义的“不适用”,关于用“效用价值论”,“一般均衡论”来取代劳动价值论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论证在逻辑上充满了矛盾。  相似文献   

16.
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着“京派”知识分子,于是“京派”文学也呈现出自由主义文艺思潮:从文艺的本体观到创作观再到批评观可以看到“京派”文艺观念和风貌。可以说,自由主义从根本上塑造了“京派”,是“京派”成“京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这是小说《当大事》的题记。在中国传统孝文化中,送终的仪式甚至比养老的过程还要重大,老实说,这种观念遭到现代中国人的鄙弃已经不止一天了。自五四“非孝”思潮以来,中国孝文化即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19.
战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确有值得重视的地方:出现了不少明确标榜“自由主义”立场的刊物;也不乏讨论“自由”及“自由主义”的专书出版。尤其重要的是,“自由主义”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也有所表现,而不惟只是部分知识分子醉心的理想。可以说,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自由主义是什么”,“自由主义往何处去”,到战后才引起各方热烈讨论。游离于此,要重建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史实,是难以想象的。将此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长程”予以审视,明显可以看出“中国自由主义”有了较为清晰的“思想图景”;而对中国自由主义的认知又陷入“正名”的诉求中,也表明中文世界阐述“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纯粹”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性概念。虽然它在三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而实质上,实践理性是纯粹的,判断力也是纯粹的。康德以为,实践理性的纯粹是不言自明的,所以就不必再加纯粹限定了。而《判断力批判》,则可以甚至应该把纯粹二再加上去。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就将判断力一分为二,《判断力批判》只就反省的判断力而言。而反省的判断力又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判断力。全书就是对这两个判断力的审查与鉴定。康德仍旧采用了他在前两个批判中的方法——否定法,不属于反省判断力的部分(即不纯粹的部分)被 否定了,纯粹的部分就清楚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是围绕“纯粹”而展开的。康德就是想要通过严密、翔实的论证,寻找、划分、审查、鉴定出纯粹的理性、纯粹的实践理性,以及纯粹的反省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