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参义     
谷毓 《图书馆学刊》2011,(8):2-F0002
周易参义12卷,元梁寅撰。明抄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 梁寅(1309~1390),字孟敬,号石门,新喻人。幼家贫,靠自学博通百家,淹贯《五经》。但屡试不第,于是弃功名,潜心著述,《周易参义》一书即在此时撰写而成。梁寅元末任集庆路儒学训导。明代兵起,遂隐居教授。  相似文献   

2.
蔡乐佳 《兰台世界》2017,(7):111-114
就《荀子·劝学》中"参省乎己"一句,以唐代杨倞、清代王引之释"参"作"三"为一派,与清代俞樾释"参"作"验"相比较。结合古今历代各家观点及其注释的发展历程,提出释"参"为"验"更具合理性的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辨析与考释。  相似文献   

3.
在组织字顺目录时,汉字排检法中以《笔画笔顺法》比较通俗,容易掌握,最为通用,但它又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某些字笔画难于准确计算;少数笔画集中了大量同笔画的字;第一个字相同的书名过多等.为了发扬这种方法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本人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对近万张目录卡片的实验,探究了一种《笔顺号码法》,自认为它比《笔画笔顺法》准确、简便、检索快.现作如下介绍,以期引起广大从事图书工作的同志进一步探讨. 《笔顺号码法》的想法是:用书名检索,首先将书名的字数作主号,然后将书名的汉字起笔进行编号,得到一组数字,这一组数  相似文献   

4.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5.
《资治通鉴》一书由宋神宗制序并赐名,但因神宗序在流传过程中佚失,后世有误认为该书定名者为宋英宗者。该书简称为《通鉴》,最初司马光拟定的书名为《通志》,也有学者将《册府元龟》异称《历代君臣事迹》误认为是该书的异称。在《资治通鉴》一书广为流传以后,后世依据同类相从的原则,仿照该书书名为其他典籍命名,出现了《通鉴外纪》《通鉴问疑》《汉唐通鉴品藻》《历代神仙通鉴》等大量与“通鉴”相关的书名,对后世书籍的命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位一贯关心农村读物出版工作的老同志向我推荐了几本小册子,说这些书颇有特色,值得一读。我翻开这些书以后,真的被吸引住了。这是一些专为农村读者编写的类似《三字经》、《千字文》的通俗启蒙读物,书名是《中国历史三字文》、《中国地理六字歌》、《世界地理六字歌》、《农村四言常用字》、《中国近代史七字歌》。形式是传统的,而内容则是完全新颖的。作者有两位,《中国历史三字文》和《农村四言常用字》是肖从方和刘毅然二人合作编写,另外三本均为刘毅然一人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伍馀福"著作三种,然其中《陕西志》为临川伍福(字天锡)所作,《三吴水利论》《苹野纂闻》则为吴县伍馀福(字畴中)所作,四库馆臣误作一人,以致后世将两人字号著作混淆。伍馀福早年所撰笔记小说书名应为《莘野纂闻》,而非《苹野纂闻》。《中国丛书综录》等著录李贤《古穰杂录》又名《莘野纂闻》,或是丛书本《古穰杂录》修版、抄配时产生的讹误。  相似文献   

8.
《历代名臣奏议》为永乐间黄淮、杨士奇奉敕主编的奏议类文献汇编。是书始纂时间当在永乐七年(1409)二月至十二年九月之间,参纂人员除黄、杨二人外,可考者尚有周忱、卢翰、林志、陈循四人。此书无序及编纂官衔名,其根本原因在于立储之争,由此而导致监纂官黄淮身陷囹圄。就史源问题而言,该书先秦部分有大量的内容取自刘向《说苑》;唐及五代部分,有学者认为有取材于《旧唐书》《旧五代史》,实则不然。《历代名臣奏议》推动了后世"经世文"以及奏议文献的编纂,在当今的历史文献编纂、辑佚等方面仍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10.
郑玄的易学渊源,仅仅见于《后汉书》的简要记载,而且语焉不详。由于郑玄本人的著作中,未见有对乃师马融研究易学成果奉为经典而加以引证和描述的记载,因此引起后来学人对郑玄易学的师承颇多微辞。文章通过对传世的郑玄《周易注》与马融《周易传》的"同字同义""同字异义""异字同义""异字异义"等作比较与考证,认为《后汉书》所记载郑玄的易学渊源是可信的。而古代学人对马融易学的诟病与人品的质疑,是造成现代学人对郑玄易学渊源判断偏差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一版)《明史》列传,发现二处人名有误,勘正如下:其一,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罗复仁传后有"孙汝敬"传,云:"孙汝敬,名简,以字行,永乐二年庶吉士"(下略)。"孙汝敬"三字左旁标专名线,即认定为人名,其人姓孙。考[光绪]《吉安府志》及[光绪]《江西通志》列传,罗复仁有孙名简,字汝敬,以字行,其行履同《明史》所载,知《明史》误以"孙"为姓氏,致其人似与罗复仁无涉。实则《明史》罗汝敬传为罗复仁传之附传,故传中不载乡贯。《明史》目录及李裕民《明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  相似文献   

13.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14.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15.
赵传仁等编著的《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后简称《大辞典》),2007年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收辞七千余条,二百五十六万字,是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的图书。此书是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古今书名释义辞典》(收辞三千余条,九十  相似文献   

16.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17.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18.
台湾《出版与研究》半月刊第二十九期上刊登了一篇徐玉虎写的《历代宝案——一部有关琉球王朝与远东诸国关系的书》。文中谈到“《历代宝案》一书,为琉球王朝自西元一四二四年,即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至西元一八六七年,即清穆宗同治六年,计四百四十有三年,历年对四周诸国关系之档案集成。其有关之国家曰中国,明清两朝、东北亚之朝鲜、东南亚之吕宋……”。  相似文献   

19.
<正> 本馆采编组的书名公务目录是采用四角号码法排检的.排检号由五位数字A、B、C、D、E组成.A B C D分别代表书名前四字左上角的四角号码、书名不足四字时号码补O.E表示书名的字数、书名10字或10字以上用'O'表示如《辞海》的排检号为23002.开始在设计达套目录时,设置了从00001-100000十万张导片、连同已经分编图书的两万余张书名片、共占七个三十屉目录柜、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实践、这套目录的优缺点逐步显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集卷帙浩繁,有如烟海,其中取名可谓五花八门。除我们常见的以姓名取为集名外(如《宋之问集》、《沈佺期集》、《常建诗集》等),还有以字号、籍贯、官职、宦地、封号来作书名的。 1.字、号《王无功集》——无功,是初唐诗人王绩的字。《李太白全集》——太白是盛唐诗人李白的字。萧颖士字茂挺,有《萧茂挺文集》。元结字次山,有《元次山集》。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自号幽忧子,明人张燮辑有《幽忧子集》。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甫里先主,宋人叶茵辑有《甫里先生集》。卢仝自号玉川子,有《玉川子诗集》。刘蜕自号文泉子,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